安泽逯秀珍:传承好历史文化 是我的使命所在

2016-07-27 10:21: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3年心存敬畏,倾心保护着一处处文物,竭力留存下一段段历史。逯秀珍把文物当做事业,要的不仅仅是敬业和奉献,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安泽县的文物库房,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安泽悠久的历史,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浸染着逯秀珍辛勤的汗水。23年来,她穷其精力,用尽心血,跋山涉水,寻踪觅迹,收集史料档案,改变了安泽文物保护的面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保护好文物、传承好历史文化,是我的使命所在。”这是逯秀珍坚定的信念。

  1993年,30岁的逯秀珍由安泽县图书馆调到该县博物馆担任馆长一职。她深知要想搞好文物工作,需要有爱岗敬业和吃苦精神,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为了不辱使命,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进行野外考古,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安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了搞好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好地宣传安泽的“古色”和“红色”文化,逯秀珍潜心收集资料。

  1995年冬天,为了征集一张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在罗云时的照片,逯秀珍骑一辆旧自行车,在寒风中往返百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走遍了安泽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用尽心血挖掘收集保护文物。几年来,她先后参与编写的《临汾文物》安泽部分和《三晋石刻·安泽卷》及亲自编写的《安泽文物》均已出版;撰写的《古文物三字经》记录了安泽县自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至清朝的历史,让安泽的历史传万代、益后人……

  逯秀珍常说,只有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才是工作的意义所在。利用工作之余和下乡之便,她常常为群众上门讲解文物知识,给村民讲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慕名前来找她咨询文物收藏的问题……

  事实上,逯秀珍的敬业精神远不止这些。为使该县的金代麻衣寺砖塔和唐代郎寨塔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逯秀珍第一次走进省文物局。在她的积极努力下,终于争取到5万元文保基金,并给麻衣寺塔上了省保;为了确保桃曲汉墓的安全,她和其他男同志在该村的北山上用几块木板和棚布安营扎寨,白天谨慎发掘,晚上和大家一起巡夜值班,风餐露宿数十天,确保该墓顺利发掘,填补了该县文物发掘史上的空白……

  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逯秀珍对安泽县文物保护单位的了如指掌。说她是该县文物旅游的“活地图”一点也不为过。

  安泽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73处,其中古建筑63处,逯秀珍对每一处古建筑的残损情况都非常清楚:哪一处的梁架断裂,哪一处的斗拱与雀替损坏,哪一处文化价值丰富,哪一处急需抢修都牵动着她的心。

  2010年冬至,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安泽县拉开序幕。年近半百的逯秀珍冒着刺骨寒风,与同事一起开始了安泽的“三普”工作。

  严寒中,逯秀珍翻山越岭、不畏艰辛,摔倒了就爬起来拍拍土继续走,荆棘划破了她的衣衫也没有一句怨言;次年夏天,她又冒着酷暑,为寻找一块碑,她攀上了安泽最高的山峰安泰山;为挖掘安泽历史渊源,她和同志们步行百余里,在沁河沿线的白村、和平发现了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6个月的辛劳,她走遍了安泽104个行政村,531个自然村,新增文物143处。

  2013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拉开了序幕,逯秀珍又一次以满腔激情投入到了普查工作中。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给普查队员带了一个好头。在她的辛勤带领下,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并处处争先,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

  正是凭着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任劳任怨、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逯秀珍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好评,推动了全县文物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安泽县文物旅游局先后被省市文物局授予“文物库房安全达标单位”和“文物安全先进单位”。她本人先后被省市文物部门授予“好馆长”“先进文物工作者”等称号,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第三次文物普查积极贡献奖”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首届、第二届安泽县“感动安泽”入围人物,被临汾市委、市政府命名临汾市第二届“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如今的逯秀珍,依然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积极饱满的热情,保护着每一处文物,留存下每一段历史。“这是我的使命。”她语气铿锵,面带自豪。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