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王小龙:精准规划惠民生

2016-08-19 10:19: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精准规划惠民生

——记汾西县佃坪乡圪台头村“第一书记”王小龙

  临汾新闻网讯 天渐渐黑了,雨越下越大,省科技干部继续教育中心培训部部长王小龙和圪台头村干部又一次深入到了田间路、公路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民房中,一边排查,一边疏通、积水沟、排水渠,山顶的孤寡老人老王,还有坡地养猪户小乔……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有这支“临时抗灾救援队”的身影。这次暴雨期,王小龙每天都要去看看入户才七十多天的蜜蜂能不能扛得住这场灾难;看看新投入使用的光伏板有没有被雨冲垮;看看去年新推的机耕路有没有严重断路危害庄稼;看看村东头利用土方法养猪的贫困户猪棚有没有坍塌;看看黄粉虫养殖户的饵料有没有被水冲走;看看经过修剪的高质换优核桃树损失如何;看看散养鸡场有没有及时做好防范工作……一年来,圪台头村穿梭不停的是他忙碌的身影,他的记事本里记载着圪台头村村民的点点滴滴;近一年来,他不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初心,从科技扶贫到精准扶贫,带领圪台头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精准定位找出路

  自从驻村第一天,他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摸清村民生活现状,王小龙带领支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地走,发放填写了2000余份调查表格,利用一切时间累计4次完成逐一走访建档立卡户,经过5个月的不懈努力,与“三区”专家、规划专家一道,找准贫困发生的根源,做到了真下真做,狠抓实干,查村情、体民意,为贫困村的发展献计献策。配合山西省农科院资经所编制完成了《汾西县圪台头村2016-2020年精准脱贫实施规划》和《汾西县圪台头村精准脱贫2016年行动计划》,为精准脱贫制订了精确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案,确定:以依托科技手段、增加土地种植收入为基础;利用蜜蜂作为移动的扶贫资源的特点;黄粉虫易于养殖的特性;常温条件下种植木耳、香菇投资小的优势;确定了三大扶持项目和传统种植、养殖相结合的脱贫方针。根据规划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至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现在蜜蜂、黄粉虫、木耳、香菇和藜麦项目已经进入贫困户家庭,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不让一个农村人口返贫。

  他在驻村日记里面这样写道:“每一家贫困户生活窘迫的状态都基本一样,房屋简陋、缺钱少物、生活拮据、疾病缠身,但贫穷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这就导致接下来的扶贫方式不尽相同……这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帮扶孤寡显真情

  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村里有位红军遗孀李娇兰,老人85岁,享受国家补助,生活十分清贫,为此,王小龙多次到县民政局和乡民政为老人申请临时救助4次共计800元。他爱人专程从太原赶来给老人送去500元慰问金和节日礼物,春节又委托送去200元慰问金。除此之外,他利用派出单位资金慰问了37户包括红军遗孀在内的所有五保户、特困户、高龄老人,今年母亲节给红军遗孀和离休干部遗孀购买蛋糕,把党的温暖送到了每位老人的手中。

  67岁的村民石桂珍因提前退休返乡,因为工资待遇问题多次上访,并且两次上访到省里。听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几乎天天到村委会反映情况。当王小龙准备替老人到省里信访局反映问题时,村委干部大都不同意,同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可是村民的问题不解决始终是个问题,经和当事人商量,王小龙决定利用返回太原休息的时间,两次到省信访局了解政策,信访局和劳动保障厅的同志找文件、查依据,解释原因。回来后王小龙把具体情况给老人解释清楚,虽然没有提高工资待遇但对政策表示理解,后来在村里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王小龙的真诚得到群众的信任。

  扶持产业促增收

  圪台头村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销售只能坐等上门收购,收购商压低价格,养蜂户积极性受挫,成了困扰村民推广养蜂脱贫的难点。看到这种情况他十分着急,在省科技厅扶贫队长彭德全处长的大力支持下,他每次利用返回太原轮休的机会,都特意绕30公里山路,将圪台头村的蜂蜜带回太原销售,并通过微信群和临汾的“第一书记”们沟通销售事宜,通过4个月的努力,终于在春节前将积压的2吨蜂蜜销售一空,每吨增加收入6000元实现村民增收12000元。同时,鼓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带农副产品到所在地销售增收,为此他多次通过长途车为他们捎货,这个行动也得到了长途车司机的大力支持。有个年轻人一次利用顺车捎带小米1500公斤到城市销售,每公斤增收4元。

  兴办实事惠民生

  知识改变命运、勤劳创造财富。入村后王小龙书写多条扶贫标语,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为村民发放各类养殖、种植图书2种300套,为村小学和幼儿园捐赠图书、复读机、玩具1万多元,建立了图书室。今年“六一”前夕为小学、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送去了价值5000元的学习和体育用品。利用单位带来的电脑、打印机,安装光纤宽带,建立了村级网络工作室,解决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瓶颈问题,开设了村级微信群,把村民的疑问和专家的解决方案,随时放到网上。截至目前已经为村民举办各类培训9期。

  投资56万元,完成机核桃园砂砾路10.5公里、复垦撂荒地300余亩、3200亩耕地都通了机耕路;投资85万元 的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于2015年底全面并网发电;2016年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出12名初级电工,投资3.8万元;配合农科院在2000亩玉米使用固氮菌肥的推广项目,实现全村增加种植收入60万元的目标;通过蜜蜂养殖、传统养殖、黄粉虫饲养等省科技厅扶持项目,当年确保解决76人的脱贫问题;投资8.4万元,实现新增和高接换优核桃200亩,作为整村脱贫后的持续发展项目。添置了价值800元的音响设备,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自发捐款20万元的村文化活动中心也将于2016年10月投入使用。利用光伏发电的收益,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为65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提供免费午餐、基本医疗服务和文化交流场所。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这是王小龙工作的真实写照,“农村工作‘5+2’、‘白加黑’,没有节假日礼拜天,从省城奔赴乡村,克服了无数困难,‘苦、累、委屈、不理解’并存,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退缩”,这是王小龙工作中的真实话语。雨过天晴,王小龙又继续背着鼓鼓囊囊的军用背包,穿梭于省城与圪台头村两地的扶贫路上,继续把蜂蜜、小米等农产品销往省城,又把给孩子们买的学习用具、图书背回村里,还时而把给村支部添置的打印机、纸本等物品按每次所列清单逐步配置、一一背回来......

  (郭晓雁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