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农民工支卫平返乡创业:靠拼搏诚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016-09-07 10:23: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支卫平:用拼搏为自己代言

  临汾新闻网讯 2016年8月8日夜晚,市区平阳广场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募捐活动,来自吉县文城乡王家垣的王盼盼、王彤月姐妹俩的遭遇让现场近千人落泪,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献出爱心。当摄像机的镜头一次次对准大额募捐者,当主持人代表受捐者一家人向爱心人士深表谢意的时候,人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募捐者,在此之前,已经向这家人默默提供了几年的资助。他叫支卫平,是临汾市洲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初见支卫平,黝黑的皮肤、朴素的着装、腼腆的神情,很难相信他竟能带领一百余名农民工在我市建筑市场征战二十余年,他的公司是山西一建、市建筑公司、市热力公司等部门的长期合作单位。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员工在建筑工地啃下无数个硬骨头,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多年来,他坚持关注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默默向许多困难家庭和群体伸出援助之手。面对别人的认可和赞誉,他表现得很淡然:“我也就是个农民工……”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他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支卫平命运多舛,幼年时家庭特别贫困,不到5岁时,母亲便已病逝。提及对母亲的印象,支卫平只记得母亲用拐杖给他在树上勾下一个苹果,“我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印象中那年她勾下的那个苹果,我吃起来特别甜……”对母亲病逝前后的情景,他已很模糊,只记得母亲下葬的那天雨下得很大……黄河岸畔的百姓靠天吃饭,支卫平的家乡吉县文城乡王家垣就坐落于黄河之滨,一年到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全家人吃。母亲的离世对于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没有了母亲的照顾,懂事的支卫平要更多的承担家里的农活,砍柴、烧水这些活儿更不在话下。

  1983年,13岁的支卫平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学费、书费加起来一共是7.74元,但这7.74元却难倒了这个本就困难、拮据的家庭。“那个时候是真穷,吃都吃不饱,哪还有钱上学?那时我本该上5年级了。”放弃学业的支卫平想着跟别人出去打工,可13岁的他又瘦又矮,没人愿意带他。支卫平只好在家帮忙种地、做家务,正长身体的他,却经常忍受饥饿的折磨。15岁那年,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如愿以偿,跟着大他5岁的表哥冯保锁外出隰县去做小工,这一去就是7年。

  “他这个人要强、还好学,15岁到了隰县打工,好几年春节都不回家,把一年挣得大部分的钱给家里人捎回去,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那几年真是吃了不少苦啊……”冯保锁点起一根烟,回忆起了少年时代的支卫平。“当时,小工一天的收入是1.5元,钱少、活还重,每天要搬砖、和泥,几天下来,他的手上磨出了好多水泡,没办法他就咬咬牙忍着痛继续干活。”细心的支卫平在平时干活时,留心师傅们的干活儿技术,又趁别人午休的时间,自己在一旁练习垒墙,然后下午开工时再把这些恢复原状,不懂就问、不会就练,这是支卫平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在这一次次的勤奋学习中,支卫平慢慢地有了手上的“功夫”,做了三年小工后,他开始做技术工,工钱也从每日1.5元涨到了11元。

  “坎坷路,慢慢走。”1992年,时年22岁,掌握了娴熟的砖瓦工建筑技术的支卫平回到了家乡,带领着30多名老乡一起做工程,在吉县屯里镇“驻扎”了六年,从修建养猪场到民房、楼房,靠着过硬的技术与质量,支卫平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谁家要盖房首先都想到的是他。

  有梦想的人从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为了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1997年,支卫平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了临汾,在这里,他经历了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当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多年在建筑工地上的打拼让支卫平有了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踏实、讲义气的品质也让很多人愿意跟随他,他的施工队干出来的活儿口碑好,很多老客户愿意给他介绍活儿。来临汾的一年多后,支卫平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纯收入也达到了15000元,在上个世纪末,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接下来的几年,支卫平用双手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最多时,已有近百万的存款。

  然而,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转眼到了2003年,支卫平带着施工队在霍州北关的一家焦化厂施工,由于工期短、工程量大,支卫平带领着工人们常常白天、晚上连轴转。“那年我大学暑假,没事儿干就去了他的工地帮忙。去之前我想像过那里的环境,不就是吃点苦嘛,我可不怕。”支卫平的朋友葛峰回想起那年的往事,“没想到的是,去了后工人们都吃的是大锅饭,煮了一锅白面条,住的是简易的茅草房,晚上睡觉还能透过房顶看到星星,每天几乎都是冻醒的。”葛峰直言道,“当时的环境真是艰苦,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下,支卫平还是与员工们同吃同住。

  也是在这次工程中,支卫平晚上检查工地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根钢筋伤到了右眼……苦一些、累一些,甚至身体的伤痛对于支卫平来说都不算什么,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活干完了却拿不到工钱。”“我不要无所谓,可大家的工资不能不发啊!”万般无奈,支卫平贷款给大家发了工资。

  这只是个开始,2007年的一个工程让支卫平赔了个倾家荡产。那年,支卫平接了河西一个厂房建设的工程,前期需要自己垫付500余万元的材料费用,本计划4个月完工的项目,结果实施了9个月,但是,在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甲方的厂子倒闭了,支卫平前期垫付的钱血本无归,这可愁坏了他,“别人不讲信用,我不能向他们一样,就是借钱、贷款也要把工人的工资先结了。”这500余万元的欠债,支卫平辛苦了6年,直到2013年才全部还清。

  随后的几年中,支卫平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干完了活儿,没人给钱,“2003年到2010年,那段时间是真困难,有时候都想过自杀,可我走了,这些员工就更没有着落了。”支卫平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但是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挺起了腰板,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

  市区热力管网、站北春苑住宅楼、古县新二中教学楼、牡丹园等一批工程让支卫平看到了希望,“别人嫌脏的活儿我们干,别人怕难的事儿我们做。”就是在这种能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下,支卫平重新站了起来。

  2013年、2014年,支卫平先后创办了临汾市洲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临汾市洲宇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了建筑、土木、水利、公路、桥梁等工程类与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支卫平的创业道路上铺满了荆棘,但是敢于拼搏的他用自己的毅力书写了一段人生的传奇。

  “没人供孩子上学,我来供!”“我是在穷苦家庭里长大的,我知道穷是啥滋味,不能让这两个孩子放弃学业。”自2012年开始,支卫平就承担起了王盼盼、王彤月姐妹俩的生活、学习费用。姐妹俩的故事大家已经熟知,父亲病逝、母亲身患癌症,姥姥、姥爷照顾着两个孩子,心地善良的支卫平见不得因为穷上不起学的孩子,就算自己再困难,都要伸手拉她们一把,他还承诺要一直把两个孩子供到读完大学。

  “只要听到有捐款的事情,他都参与,从不吝啬自己的爱。”熟知支卫平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在事业上拼搏,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充满爱的人。

  2014年6月13日,支卫平为永和县坡头中心小学捐款5000元、还为孩子们送去了爱心书桌、并搭建起爱心书屋;2015年5月29日,支卫平回到了家乡母校,吉县王家垣九年制学校,为母校捐赠2万元现金,还承诺接下来的20年里每年捐款2万元,“我是从王家垣走出来的农村孩子,这里生养了我,王家垣学校培育了我,不管今后飞得多远多高,人都不能忘本,常怀感恩的心,回馈家乡、回报社会,企业才能长远发展,人才能扎根立足社会。”支卫平还将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个人……2014年,支卫平当选为临汾公益协会副会长。

  “我不是名人,只是一个从穷山沟出来的打拼者,现在有点能力就想帮助下身边的人。”支卫平从不把困难说给别人听,即使自己还贷款200余万元,也没有断过对他人的捐助。王盼盼亲切地称呼支卫平为“舅舅”,“舅舅帮助了我家很多,已经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了,我姥姥、姥爷就住在舅舅的厂子里,他每次去都带好多面、油。”支卫平也把王盼盼当成自己的孩子,“盼盼,好好上学,其他事儿不要操心,有舅舅呢。”这样的一句话给了王盼盼莫大的鼓励,更是一份希望,“我想好好上学,以后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回报舅舅,回报每位帮助我们的人。”20多年来,从家乡先后跟随支卫平出来打工的农民已达300余人,他们不仅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希望,不少人在市区买下了住房,成了家,孩子进了市区的学校。今年,支卫平光荣当选为吉县人大代表,他最大的愿望是:靠自己诚实的劳动,打造更多精品工程,让城市更加美丽,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