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5年,这里由原先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变成了小有名气的发展村;
5年,这里拥有了万只林下土鸡养殖基地、100亩辣椒、150亩小杂粮的农业调产基地初具规模;
5年,这里建设了1000亩旱地改良为水浇地高标准农田,增加村民收入;
……
胡双印是古县岳阳镇张才村的当家人,这5年,他凭借着三座“靠山”,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党建凝聚民心
张才村位于古县县城东山,全村128户、共328口人,1200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虽然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但村民的思想观念却有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胡双印最清楚这一点。
于是,胡双印将学习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从此,凡是大伙聚在一起开会,就安排先学习、再说事。现在,他的话成了村民的嘴边话,“不学习真的是赶不上潮流,思想不开放,思维跟不上,咱就不能致富发家。”
人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胡双印看来,村党支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他与村“两委”成员加强学习、团结一致,凡重大事情一起商议,遇到困难就找老村长、老书记,分头向群众请教。
他总是把群众最希望、村里认为最应办的事情,拿到桌面上向大家开诚布公,明确具体人、怎样干,定期公开公示进展情况、开支情况,每项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此外,每月25日全村21名党员,或集中学习、或进地块观摩产业发展、或打扫卫生,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党员群众的农业技术、市场化思想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靠科技调产致富
2011年,在外拼搏20多年的胡双印回到张才村,感受到家乡的落后,心里不是滋味,这也更坚定了他回报乡亲的决心。当年农村“两委”换届,村里的老书记找到他,鼓励他参加竞选,他高票竞选为村委会主任;201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不懈怠的干劲,二次当选。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当遇到难题,胡双印总是这样说,迎难而上。
回村第一年,他提倡养殖无公害土鸡5000只,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就业,自己掏钱买雏鸡,户均增收3000余元;第三年,他紧抓住现有产业不放松,积极推动核桃换优,加强综合管护,每当村民没钱买新品种,他便索性自掏腰包抵垫……现在,张才村万只林下土鸡养殖基地、100亩辣椒、150亩小杂粮的农业调产基地初具规模。3年来,共修剪5000余株,综合管护50000余株,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奠定基础,2015年,在市委下乡工作队和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胡双印利用荒山荒坡投资90万元,大力发展光伏发电100kw工程项目,当年效益就达到14万元。
靠谋划让群众满意
紧跟政策走,能更快实现民富。胡双印与他的班子团队一致认为,必须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村一品”思路不变调、不松劲,努力移风易俗,弘扬优良传统。
今年,张才村围绕全县“修路、兴煤、治污、扶贫”四件大事,村级“定查评”又定下了260亩富硒系列南瓜、小杂粮种植,培育10名核桃树管护能手,投资200万元建设1000亩旱地改良为水浇地高标准农田、146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我的腿没白跑、钱没白用、心没白操。为了乡亲们能过得好点儿,我心甘情愿。”回首前尘,胡双印无怨无悔。他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积极奉献的党员,一个谋发展富乡亲的支部书记。
如今,一个仅有高中文化的他,在当地享有很高声誉。“他的那种不服输精神,让我们村开始变富了。”“他贴钱、贴工,还贴近了我们百姓的心,是个好书记……”张才村的老百姓朴实地诉说着对村支书胡双印的肯定和赞许。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