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民(右一)正在辅导学生。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得知,侯马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乐民是歌唱家谭晶儿时的音乐老师,顿时心生好奇。之后不久又听说《环卫工人之歌》《啊亲爱的妈妈》《老槐树老乡亲》等歌曲的曲作者都是刘乐民,便有了走近他的想法。于是,金秋时节,记者在悠扬的钢琴声中叩开了刘乐民的家门。
悠悠乡情
刘乐民1953年出生于我省芮城县阳城公社阳城大队尧村,尽管小时候家境贫苦,但他是听着母亲的山歌长大的。记忆中,母亲会唱的山歌很多,而且唱得很动听。在厨房烧饭时唱、在河边洗衣服时唱、在田间劳作时唱……每逢母亲的歌声响起,总有一些乡亲循着声音赶来听,每每这个时候,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刘乐民就为母亲感到自豪。
故事似乎是从一支笛子开始的。儿时的刘乐民跟着父亲去赶一个庙会,乡间的庙会上有许许多多好玩和好吃的东西,刘乐民的目光没在那些耍猴的和炸油糕的摊位上停留多久,而是被一支笛子吸引了。卖笛子的艺人边卖边吹,小小的刘乐民从那笛声中听出了母亲山歌的味道。对庄户人家来说,一支笛子的价格是不菲的,那能换来许多的柴米油盐呀!可父亲看出了小男孩对笛子的心思,慷慨地掏出钱来买了那支笛子。从本村的尧村小学到东任高小、风陵渡中学、芮城中学,去文工团当演奏员,再到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专业深造,刘乐民一直把这支笛子带在身边。他说,最先,我是从这笛声中听出了中条山的坚毅、黄河水的波涛、丘丘壑壑中回荡的山歌……
桃李芬芳
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谭晶、考入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刘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赵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毛娜、在“厦门演艺职业学院”教授声乐的刘洲……这些从侯马走出来的音乐界的佼佼者都是刘乐民的得意门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刘乐民说,我并不在教育系统工作,不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只是培养了许多艺术方面的学生,人们都尊称我为老师,年头一长,“刘老师”这个称呼实际已经取代了我的名字,大家都这么叫。其实创作才是我的本行,可家长们望子成龙,三番五次找上门,实在不好推辞。看到孩子们对音乐如此地热爱,我也就教带起了学生。孩子学音乐必须从小抓起,我的学生都是从六七岁就开始接受训练的。当年省音乐家协会数次要调我去省城工作,我都忍痛割爱了,原因就是我放不下这些孩子们。孩子们正是艺术训练起步的适龄阶段,一旦断了“粮草”,他们怎么学习音乐、怎么考取他们向往的全国最高音乐学府……
刘乐民说:“看到孩子们都学有所成、都有所建树是我最大的欣慰,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创造辉煌。”
硕果累累
“竹楼静悄悄,摇篮轻轻摇,边防军巡逻窗前过,探头瞧瞧小宝宝……”
这支优美的《竹楼静悄悄》,是刘乐民在1980年创作发表的处女作。他还记得当年创作的情形:那时,他的孩子刚刚出生,晚上他抱着孩子哄孩子睡觉,电视荧屏上正在播放边防军巡逻的画面,刹那间,灵感来袭,《竹楼静悄悄》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望着《山西歌声》月刊上自己变成铅字的作品,刘乐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普通的道理:创作来源于生活。从《竹楼静悄悄》开始,多年来,刘乐民相继创作了《心向祖国》《我的家乡》《什么路好走》《小楼听雨》《钓鱼岛之歌》等近百首歌曲,其中《翠绿的山翠绿的情》入选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大型音乐晚会;数首作品入选《中国民歌精选》和《中国抒情通俗歌曲精选》。2009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向全国发行首部《环卫工人歌曲集》,刘乐民创作的《环卫工人之歌》当选为环卫行业歌,唱响大江南北。
谈到作曲,刘乐民更喜欢作曲家施光南和王酩的作品,他说,施光南的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光芒四射,他的英年早逝是我国音乐界的最大损失。王酩创作的《香港倒计时》,歌曲中隐约的钟表嚓嚓声使人感到香港回归祖国的临近,又使人亟不可待。刘乐民说,这两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作品激励着我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进,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风格,谱写出更多老百姓喜爱的歌曲来……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