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刘新平:放弃都市繁华 支教山区学校兑承诺

2016-09-13 10:01: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刘新平为学生们讲授地理知识。

  临汾新闻网讯 一对父子,情牵家乡;一次离开,终生愧疚;一句许诺,铭记心间;一个选择,多年坚守……

  信守着多年前对父亲的一个承诺,他不慕都市繁华,不恋家庭温馨,不为物质所惑,不要任何报酬,一头扎进一个此前从来没有来过的大山里,悉心教书育人。

  只为了多年前的一个许诺。

  这学期开学,吉县文城乡王家垣九年制义务学校来了一个支教的老师,他已经白发苍苍。

  一般支教的不都是年轻人吗?他是谁?他来自哪里?他为什么要选择支教?

  这位老师来自北京,年届花甲,他来支教,是来兑现自己的承诺。教师节前夕,记者联系了这位特殊的老师。

  偶尔许下承诺

  他叫刘新平,是首钢的一位退休职工,曾在俄罗斯留学、工作17年。

  刘新平替父亲支教,起因于一句家常交谈。

  刘新平的父亲刘自更(原名刘韶华)是吉县人,已经故去,年轻时曾在吉县城内文庙学校教语文。当时,1938年年初,日寇打到吉县,扰乱了百姓平静的生活,共产党组织青壮农民与青年学生参加游击队,他的父亲毅然参加了游击队。1939年2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游击队得到情报后立即撤离,迅速转移到朱家堡,之后又辗转到沁源,期间同日军与闫军作战。

  刘自更当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时,刘自更的月薪是11块大洋,生活相当富足,但他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当年,游击队还在吉县时,文庙学校的校长曾经找到刘自更,希望他能尽快回到学校继续教书,可是刘自更抗战心意已定,他说:等打完日本鬼子我再回来。”

  可是这一走,由于工作忙,刘自更就再也没能回到吉县,离休前,他担任原冶金部钢铁研究所总院政治部副主任、纪委顾问。

  “那时,匆匆丢下了一班的学生,没有给他们上完课,使我终生遗憾。”刘自更离休后,经常对老伴说起此事。听得多了,那次,刘新平接过话茬:将来我退休后替您教课。”当时,刘新平还是首钢的一个职工,时光如水,在指缝间流走了多少光阴,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刘新平却没有忘记当初的一句话,甚至连他的父亲都没有太在意的承诺。

  独自漂泊异乡

  目光越过几十年的风云,刘新平的思绪陷入回忆。

  1978年,刘新平高中毕业三年后,被安排到首钢烧锅炉。对于这个工作,刘新平起初是很不乐意的。父亲一眼洞穿儿子的内心,对儿子说:如果你有本事,你就不会一直烧锅炉;如果你没本事,你不烧锅炉谁烧锅炉?”刘自更时任原重工业部钢铁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手握实权,但是原则性很强。

  刘新平想想也是,他尊重父亲的意见上了班,这份工作又脏又累,可是时间相对宽裕,我就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自学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夜大班。”

  在北外学习3年半俄语后,刘新平顺利毕业,1993年,他到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进修一年俄语,之后,在俄罗斯当过翻译、经过商、开过公司、做过导游,一共呆了17年。2010年8月6日,当刘新平的签证再一次到期时,他选择回国,那年他53岁。

  因为此前有在首钢10年特殊岗位工作的经历,可以提前退休,两年以后,2012年,55岁的刘新平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

  回乡践行诺言

  退休后,刘新平总是想起年轻时对父亲作出的承诺,2013年,他对家人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回老家吉县支教,替父亲教课,再续乡情、亲情。

  刘新平全家三口人,爱人和儿子都不反对他的选择:退休后没事干也不好,你觉得怎么高兴怎么来,想去哪里去哪里,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最好。”

  刘新平的哥哥、妹妹也支持他的决定:要回乡教课可以,可你的身体行吗?如果身体不好,就别去了,省得去了给县里添麻烦,让家人也不放心。”

  出于健康考虑,2013年5月1日前,刘新平到医院做了全面体检,除了血糖高,其他没问题。

  体检之后,刘新平托人给吉县教科局带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替父亲教课,自愿到吉县一学校义务支教的心愿,特别表明,不选择城里的学校;只要给提供住宿的地方,饮食、医疗、往返费用都由自己承担。

  接到这封特殊的来信,吉县教科局领导十分感动。于是,2013年秋季开学之际,吉县东城乡东城学校的教室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支教老师。当时,学校提出,刘新平吃饭可以免费,但他拒绝了这份好意:我有退休工资,尽量不给学校增加负担。”

  当时,刘新平给吉县教科局的信中,暂定的支教时间是一年,一年期满后,可视身体状况再定是否继续支教,可是,一年下来,他的血糖不高了,身体更好了,对这块土地及自己的学生也有了深深的感情,于是,刘新平选择留了下来,这一留又是两年。

  今年放暑假之前,刘新平对吉县教科局领导说,要去吉县最远的学校教书,教七八年级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因为“我不是来享受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之所以选择教地理,是因为刘新平在首钢工作时,曾经搞过3年的职工教育,主讲的就是地理。

  因为他的执著,吉县教科局为他联系了离县城55公里的王家垣学校。

  一直生活在吉县的堂兄不建议刘新平去王家垣:那里离县城最远不说,关键路还不好走,弯多坡陡,一下雪,背阴处的积雪好几个月消不了,车辆进出不方便,人好像被封在里面一样。”可是刘新平并没有因条件艰苦而退缩。他惜别位于县城附近的东城学校,开学时,如期来到王家垣学校。

  尽心竭力教课

  刘新平来吉县之前,从来没有回过吉县。但是,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很快接纳了他,乡音亲情也让他很有归属感,很快,他对吉县这片土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对学生们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这块陌生而又与他血脉相连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

  山里孩子知识来源的渠道少、知识面窄,刘新平鼓励这些孩子,良好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就是聪明,只要努力,一样会聪明,一样会取得好成绩。

  起初,地理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课程,刘新平讲课时就不只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突破教材,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见闻及时事政治,与课本知识相关联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刘老师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户。

  地理课记忆性的知识很多,为了帮助孩子们记住基本知识,刘新平还将一些国家名称用一段话串起,比如:我是一个马尔大夫(代夫),我不丹挺着我的印度,还在巴基斯坦做了一个加拉孟,原来是斯里兰卡住了我的尼泊尔。学生说:“错了!是孟加拉!”孩子们能纠正老师故意设置的错误,这就对了,说明他记住了。

  除了编顺口溜,他还编歇后语,如:用圆规划圈——太原;凝固的牙膏——济南……这样妙趣横生的讲课,使孩子们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新平是个很爱热闹的人,对孩子们也倾注了很多感情,由于曾在俄罗斯当过厨师,他给孩子们做饭吃,烧土豆炖肉,还给孩子们蒸包子、包粽子、炸油饼、摊煎饼……包粽子需要用到粽叶,有的同学说,他家附近就能采到粽叶,刘新平就开车送学生回家,与学生一起摘粽叶,然后共同包了一大锅粽子,大家抢着吃,一是增进了师生感情,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粽子所承载的文化。他还和学生一起摘苹果,做苹果罐头……刘新平对学生们说:你们到了我这里就不要客气……”这帮熊孩子也真不客气,进了门就会去掀锅盖,看老师的锅里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偶尔,刘新平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壶口游览,把这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上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升九年级时,14个学生都取得了好成绩。

  三年来,刘新平把自己的时间几乎全部倾注到孩子们的身上,只有寒暑假时才回家,当有人问他:“身体很好,又有专长,可以做别的工作来获得另一份收入,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贴着钱这样干?”刘新平说:钱有多少是够,如果人只为了钱而活着,这一辈子该是多么无趣。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传统教育,我们既然已经作了承诺,就要努力付之实施,这样,才能使老人慰藉,使自己安心。”

  其实,刘新平完全可以“忘掉”这个承诺,他的父亲已经于1989年去世,可是,他依然信守承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关于重信守诺的生动课程。

  吉县教科局领导对刘新平老师大为赞赏:刘老师不要任何报酬,也不要学校的照顾,且非常敬业、专业,他这种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值的我们大力推崇、努力学习。”

  由于刘新平对吉县这份特殊的奉献,他被评为“吉县百佳文明公民”。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