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乡村医生颜耀民20年行医“随叫随到”

2016-09-22 10:24: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颜耀民正在为小朋友检查口腔。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尧都区贾得乡乔家庄村卫生所,村医颜耀民忙得像个旋转的“小陀螺”,打针、输液、针灸、把脉、测量血压……在村民们“民、民、民”的亲切叫声中,颜耀民不时掏出纸巾擦把汗,露出灿烂的微笑。

  颜耀民做村医,那才叫一个子承父业。在乔家庄一带,提起颜耀民的父亲颜湘蒲,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这位悬壶济世的乡村医生,不但一辈子用所学为村民排忧解难,还把两个儿子也培养成了医生。小儿子颜耀民出生的时候,父亲颜湘蒲被下放到偏远的山村,由于早产,颜耀民从小体弱多病。颜湘蒲落实政策回来后,颜耀民看到父亲天天为叔叔、婶婶、小伙伴们打针开药解除痛苦,渐渐萌生了要当一位医生的想法。他19岁就跟着父亲在颜氏诊所当学徒,那时候,颜耀民就把“汤头歌”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又经过6年的拼搏,颜耀民拿到了山西中医学院的毕业证。2004年,经过考核,颜耀民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留在家乡为乡亲们服务。

  每天早晨7点,颜耀民就起床了。他说,不是自己有多勤快,是不起床也由不了你,因为一大早,就有病人找上门来了。乔家庄属于一个城乡结合部,村民多,流动人口也多,而乔家庄村卫生所的前身又是颜氏诊所,所以慕名来颜耀民这里就医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上午,颜耀民没有片刻清闲,到了中午的时候,诊所里大多数是输液的患者,妻子往往要把饭菜送到颜耀民的办公桌前。颜耀民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半夜经常被患者叫起来是常有的事。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颜耀民刚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原来是一村民还没有满月的孩子肚子胀得厉害,手足无措的小夫妻只好半夜来敲卫生所的大门。由于孩子太小,还不敢抱出来,只好叫颜耀民到家里给孩子去看。经过半小时的推拿,孩子的肚子不胀了,颜耀民这才踏着月色返回了家。

  颜耀民记得,他小的时候,父亲颜湘蒲就是村民们的主心骨,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随口说出“叫湘蒲来”,只要颜湘蒲一来,村民们就觉得心里有底了,什么都不怕了。现在,父亲的名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村民们都这样说,耀民是咱的主心骨,只要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今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颜耀民正在自己的诊所里忙碌着,一位路过的老大妈晕倒在诊所的门口。颜耀民看到后立马冲了出去,20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他,患者很可能是突发性脑溢血,要马上采取急救措施。打“120”叫救护车,通知患者家属,这一切都在颜耀民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救护车到了的时候,颜耀民还是不放心,和患者家属一起跟随救护车来到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直到患者脱离了危险才离开。

  2008年的时候,农村合作医疗对于村民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因为不了解所以抱着漠视的态度,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可急坏了颜耀民,他主动担当起义务宣传员的责任,把了解到的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情况详细地讲给父老乡亲们。他说:“这些年,国家一直补贴许多钱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其中的一项。”

  乔家庄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对农村合作医疗一直不了解,颜耀民就几次三番地上门去老太太家里讲解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在他耐心地讲解下,老太太不仅知道了合作医疗的好处,而且当即为一家人入了合作医疗。恰巧当年冬天,老太太的孙子因为手足口病住进了市传染病医院,在医生、护士的悉心治疗下,孩子安然脱险,就在这时,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钱也到了账,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乐得老太太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农村合作医疗好。

  采访结束时,颜耀民说,当村医虽然累,可心里是高兴的。把儿子送进江苏医科大学学临床,就是想让他学有所成,继续为乡亲们服务。为父老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我的职责,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