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当村干部,不说别的,就每年村民们评选低保户时,他身患癌症的父亲每次都是全票通过,但次次他都让给别人,你们说我们家老胡是不是傻了?”9月21日,记者来到古县岳阳镇政府食堂,见到承包该食堂的张才村党支部书记胡双印和妻子李红玲。说明来意后,李红玲不停地数落着丈夫的“不是”,面对妻子的抱怨,胡双印习惯了,“别理她,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随后,记者跟随胡双印驱车前往张才村,虽说距县城只有8公里的路程,但蜿蜒曲折的乡村柏油路横亘在满眼的沟壑群中,路两旁的玉米、谷子、油葵等农作物都耷拉下了“脑袋”,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路上,胡双印不断地诉说着他的沟壑情怀,“这片沟壑是我的梦,也是村民们的希望。”
抓党建凝聚民心
2011年12月,胡双印当选村委会主任时,辖区的南庄、上张才、下张才三个自然村农户居住分散,派系严重,民心就像一盘散沙凝聚不起来,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胡双印最清楚这一点。
在胡双印上任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党员走村入户,通过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党务公开等形式,把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两委”之间的大小事情全部摆到桌面上,共同商议解决,从不独断专行。当年,他主持召开15次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沉淀的派系斗争矛盾,凝聚了民心。
2014年12月,胡双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前前后后,他始终与村“两委”成员加强学习,团结一致,凡重大事情一起商议。在胡双印的倡导下,村“两委”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用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年都用“四议两公开”“定查评”,把群众最希望、村里认为最应该办的事情,拿到桌面上向大家开诚布公,明确到具体人、怎样干。定期公开公示进展情况、开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促调产增收致富
多年来,张才村一直以单一的传统玉米种植为主,其他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少、种植少,同时,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严重制约了村里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胡双印立足村情,汇集班子力量和民情民意,想法设法寻找致富项目,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
回村第一年,胡双印就瞅准林下养殖业的市场潜力,在他的倡导下,一次性为村民购买无公害土鸡5000只,有效解决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在此后的几年里,张才村每年无公害土鸡的存栏量都持续在万只左右。
张才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适宜大面积栽植核桃树,村“两委”一直将核桃种植作为村民增收的长期发展目标。2013年,胡双印积极推动核桃换优,在原有两万株的基础上,栽植4万株新品种核桃树。胡双印说,刚开始村民们抵触情绪很大,怕影响玉米的收成,栽一茬拔一茬,他急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消除村民的疑虑,胡双印采取了“办事前先学习”的工作习惯,聘请专家对村民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从栽植技术、管护、市场前景分析等内容,鼓励村民“舍小账算大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新栽植的核桃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人均180余棵核桃树,使该村“一村一品”的格局已经形成。
他依托村里地理优势,发掘核桃林下杂粮收益的潜在市场价值,2015年,胡双印以村里新成立的东盛垣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规模化种植辣椒、小杂粮等作物200余亩,使该村户均收入增加2000余元。今年,他又试种了8亩地的富硒南瓜,为以后的富硒农产品基地打基础。望着这片黄绿相间的沟壑,胡双印豪情满怀,“这片穷沟沟儿迟早要变成金沟沟儿!”
强基础服务群众
在胡双印接手村委会主任时,村委会蒿草满地、残败不堪。针对这一情况,胡双印发动村里党员干部逐年对村委会进行整修和绿化,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了给党员干部提供一个好的办公场所。同时他多方筹集资金,在村委会给村民新建了一座核桃烘干房,加建了10余间村民应急住所,他风趣地说:“虽说这儿是座‘衙门’,但也是村民的家呀!”
张才村地处古县东部黄土山垣上,地下难于打深井取水,现有提水设施仅能满足村里人畜吃水,根本谈不上农业灌溉,缺水已成为严重制约该村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胡双印多次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市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并请有关部门完成前期调研考察,将在村东南侧河道水源地修建一处提灌水利工程,新建两个蓄水池,铺设管道实行滴水灌溉,并对村里1000亩地整治建设,从而使该村耕地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建成旱涝保收田,彻底改变张才村没有大面积水浇地的历史。
在村委会门前的一片空地上,记者看到数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2014年,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胡双印为村里争取到市扶贫办在全市试点建设的100KW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同时协调供电部门新建了一台200KVA的变压器。目前已发电14.3万度,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填补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空白。
村里灯亮了,路通了,文化活动有阵地了,村子面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于张才村的这片土地,胡双印始终怀有感恩情怀,“是这片沟壑养育了我,是乡亲们看着我在这儿长大的,为了他们能过得好点儿,我心甘情愿。”
记者 董枭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