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9月末,吉县苹果进入成熟时节,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果农的脸上。这是窦兴华最希望见到的情景。
作为吉县果树科技研究所所长,窦兴华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管理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果树。在吉县果农的眼中,他俨然是个明星,一个能够用科技帮助他们指导果树生产、解决各类难题、带动果农收入的大明星。
面对赞誉,今年49岁、已有21年党龄的窦兴华淡淡一笑:“这就是咱的工作,为老百姓服务嘛。”
也许是因出身贫寒的缘故,1987年,考入山西省职业专科学校果林专业的窦兴华,比同龄人有更深的改变命运的渴求。他深知“拥有一技之长比什么都重要”。自那之后,窦兴华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重培训 结硕果
1990年,毕业后的窦兴华被分配到了吉县果业中心工作。彼时正值该县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栽植苹果树,处在苹果发展的艰难起步阶段——苹果生产管理落后,果农科技素质低下,技术培训滞后。
见此情景,刚参加工作的窦兴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吉县的苹果生产管理水平提上去,把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提高果农素质、依靠先进科技上来。”
为了提高广大果农的技术水平,窦兴华针对实际情况确立了“布网设点常年培训,以点带面、以训促管”的工作思路,先后深入各个乡镇、村委采取“三结合、三为主”的培训方法,即集中培训与辐射培训相结合,以辐射培训为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让果农“学中干、干中学,相互影响传帮带”,从而使果树管理实用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26年来,窦兴华扎根于黄土地,扑身于劳动第一线,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果农4万余人次,培养科技户180户,打造示范园150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在他的培训下,在标准化生产指导下,果农们享受到了很大的实惠,腰包鼓起来,26年间,累计创造效益近十多亿元。
抓科技 增效益
吉县果园属于旱地果园,盛果七八年后,地下养分、水分严重缺乏,如不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果园将走下坡路,果面粗糙、品质不高、病虫害严重,效益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窦兴华先后推广了疏花疏果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季修剪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果园生草覆草技术、果树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吉县苹果品质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起到了极大作用。
在窦兴华的带领下,吉县大部分果园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从最初的科学施肥、拉枝整形、四季管理到盛果期的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果实贴字等一直到现在果园减密间伐优势修剪技术,每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为果园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围至少500亩果园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再升级 赢发展
吉县苹果在历经打基础、扩规模、调品种三次飞跃后,已成为全县农民致富的黄金产业,为了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吉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苹果富民、提质升级”的新思路。
为此,窦兴华紧跟形势,尽心竭力抓技术革新,推行减密间伐、有机果品生产等新技术,引进适合吉县果业生产现状的一整套精细化管理技术、创建果树科研基地、引进先进国内外果树优良品种,推行试验果树种植高新技术模式,为有效解决吉县果业潜在危机提供科技依据,为旱作果园创造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路径。
26年来,窦兴华的辛勤付出和默默耕耘换来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他先后被县政府授予“吉县拔尖人才”;被临汾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表彰会上被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三等功”;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等。
26年来,窦兴华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着自己日臻成熟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爱岗精神,心系县域主导产业,肩负责无旁贷的使命,把成绩当成进步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为吉县果农心中一名兴农带富的“科技星”。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