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高民朝:从土地局长到新型农民的华丽转身

2016-10-19 12:58: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他出身农家,对土地有着永久的挚爱;他对党忠诚,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带领群众,真情为民的贴心人;他是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带头人;他是带领农户增产增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领路人。

  退而不休,二次创业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总忙碌于田间地头,总是出现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他服务万家,不辞劳苦,就是为能给大伙儿排忧解难。他跋山涉水,不嫌脏累,只为能给乡亲们送去科技知识。他就是原尧都区土地局局长高民朝。昔日土地局长,今日科技专家,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干工作,踏踏实实为人民,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说起高民朝,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2003年,对高民朝来言,是个永远让他铭记在心的年份。这一年,他从尧都区土地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退休后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他没有犹豫,没有彷徨,他没有选择大多数人留在城里的路,他要回村里二次创业。好多人劝他,辛苦一辈子了,可以好好享福了,何必回到村里再受那份苦呢?可是高民朝很执着,尽管他退居二线,但他不忘初心,心中时刻挂念着为老百姓的冷暖。他出身农家,后来考上大学,这里面都少不了乡亲们的帮扶。再后来历任乡镇长、乡党委书记、土地局局长。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从小吃苦受累缺吃少穿的他,当然清楚农村的苦与累,但是他更清楚自己的使命,他知道农村还比较苦,农民还不太富裕。他要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

  他放弃了在都市里养尊处优的生活,和老伴儿卷起铺盖卷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尧都区乔李镇王村,当起了实实在在的农民。虽然年过半百,但人老心不老,职退志不退。他对土地对农村有着饱满的热情,对农活儿苦活儿有着旺盛的精力。

  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回到村里后,高民朝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起步,从哪儿开始。他的内心在思考,他要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找突破口。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分析,他决定从枣树着手。他清楚在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上,祖辈上就有种植大枣的传统,这里土质特殊,极适合大枣种植。但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村里的大枣产业并不兴盛,甚至濒临消亡。

  一旦决定,高民朝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他承包了集体50亩河滩地,不管炎炎烈日还是天寒地冻,他带领农村闲散劳力一起修整土地,清理沙石,寒来暑往,硬是把狼藉的河滩地改造成优质的良田。他刻苦钻研,不怕辛苦,四处考察、学习,专门从河北黄骅引进了5000余株优质冬枣树苗,间种了玉米、药材等作物。他科学管理,不断总结和学习种植技术,枣树长势旺盛。

  可是在2003年秋季,一场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发生了,摧毁了他近三分之二的枣树苗。看着满地狼藉的枣树苗,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付出的汗水付诸东流,高民朝心里五味杂陈,但他并不灰心,从哪里倒下就从哪里站起来,他在损毁的枣园里种上速生杨,这样,一个速生杨苗圃形成了。同时他不辞辛苦,远赴外地参观学习,向专家教授请教栽培管护知识,并购买了许多书籍。

  回来后他吃住在枣园,一顶破旧的草帽、一把磨砺了无数次的剪刀外加一条擦汗的毛巾,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头。他在园子里栽枣树、育苗圃、种植药材、为农民传授技艺,并不断学习、观察、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更加精心呵护剩余的1600余株枣苗。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科学的管理、精心的管护加上优良的品种,配以特殊的土质,高民朝终于培育出了口感香甜味道独特的产品。那一刻,高民朝欣慰地笑了。经他培育的“尧都冬枣”一上市即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平均每株枣树产枣量近20斤,每斤冬枣的市场价10元,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大众喜欢。自己所育冬枣获山西省农副产品产销金奖。

  他十四年如一日悉心经营,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产,带动身边农户增产增值,吸收大量农村闲散劳力增收,为当地农民尤其是上岁数的人老有所为树立了典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2004年至2008年五年期间,他驱车50000余公里,走村串户,积极宣传调整产业,栽植果树,足迹踏遍尧都、洪洞两县区20余乡镇,300余村落,曾受洪洞县政府嘉奖。从2004年起,高民朝开始受聘于洪洞县政府,成为该县的枣树管理技术人员。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免费举办培训班60余期,义务指导群众2000余户,成为农民朋友的知音与挚友。

  他在劳作之余还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专门在枣园开辟一个小空间,邀请乡亲们一起苦练书法。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其中荣获两次一等奖,一次金奖。2016年被山西省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

  高民朝光荣退休了。虽然退休有期限,但是学习没有期限,服务百姓服务农民没有期限,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他潜心钻研,情系农村,心系农民,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他发挥余热的阵地,其事迹感染人,其精神鼓舞人。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老同志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杨遆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