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人、一间房,一住就是200余天;一辆车、一个村,一跑就是2.5万公里……去年,古县出了一个“名人”,他是该县南垣乡山头村“第一书记”王斌。一年间,46岁的他走遍了村里的每道梁、每条沟,为这个省级贫困村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为村里争取到了百余万元的项目,从一个“外来户”真正变成了“村里人”。
村民都说:“王书记认真不认真,就看他的头发和胡子,一年间都变白了。”11月6日,刚经过最后一场秋雨洗礼的古县南垣乡山头村显得格外清新,站在村边的垣头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半山腰上散落的住户,王斌指着远处的山沟向记者介绍,山头村由东山头、西山头和下山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农户居住分散,新农村村镇建设难规划、功能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全村无任何水利设施,属于纯粹靠天吃饭的农业村。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82口,属于省级贫困村。
党员有了主心骨
“村里底子薄,很多党员干部对以后的发展都失去了信心,我感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去年8月份,王斌被派驻山头村后,在村党支部书记戴遵福的帮助下,摸清了村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决定为村民授课,组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文件精神,并要求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并写出书面汇报材料。在该村党员唐永革的会议笔记上,记录着村里每次会议的内容,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基本上不开会,有的党员一年都见不上一次面,自从王斌住到村里后,三天两头学习、开会,时间久了,村委会大院里感觉有了活力了。”
在王斌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山头村脱贫致富三年发展规划》《调研报告》《两委班子及党员情况》等,每一份内容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为村里编了《山头村土地情况》,里面详细到每一口人的耕地现亩数、现块数,原亩数、原块数,每一组数据都是他亲自入户并深入地头了解后才确定的。戴遵福说:“他一来又是调研,又是写规划,还当起了统计员、党课老师,反正这些事情我是做不来。”
村里变了新面貌
入村后,王斌多次同所在单位市文化局领导沟通,争取到了两万多元资金,对村委会两间办公室和一间活动室重新进行了粉刷,外墙及围墙全部喷了涂料,护栏和大门刷了油漆,安装了防盗门和防盗窗,村委会的两块牌子换成了不锈钢,配备了新的办公设施,制度上墙,做了版面。同时为村里捐赠了打字复印扫描一体机、打印纸、篮球等用品。
同时,王斌在向领导汇报了文化扶贫的想法后,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去年,市文化局对山头村及附近村村民进行了广场舞培训,并参加古县农民运动会;今年,市文化局投资3万多元完成了山头村文化广场(篮球场)地面硬化,为村民健身锻炼、文化娱乐提供了保障。3月24日,市文化局又组织了《大美临汾·群众文化基层行,走进南垣乡山头村》大型文化演出,参演人员达120余人,通过高水平演出和专业的指导,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王斌告诉记者:“今后还要争取搞一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扶贫,在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更进行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真正实现农民的全面脱贫。”
迈出脱贫第一步
“村里修排水道的想法十年前就有了,然而巨大的费用让村里根本无法承担,一到下雨天家家户户大门口‘闹水灾’。”戴遵福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王斌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争取到资金12万元为村里修了排水沟。
修排水道的工程让王斌感觉到村里的集体收入太重要了,实现不了“零突破”,以后将更难发展。深思熟虑后,王斌多次找所在单位及县里相关部门协调,终于为村里争取到了100千瓦的光伏发电基地1座,年底即可完工,到时村集体每年预计收入10万元。听到这个消息时,戴遵福激动地一晚上没睡着,他告诉记者:“当时我和村里人都不敢信,这一年的收入和我们上次修排水沟的花费差不多了,村里多年来想干却干不成的事,这一年来全干好了,全村人都还像做梦一样缓不过神。”
说到集体收入,王斌马上带记者下沟里看村里新建的50亩核桃基地,路上记者了解到,去年王斌和戴遵福带着村干部下沟里开荒,用了2.5万元开出了50亩荒地,全部栽植核桃树,并套种小米,今年第一年小米就为村里带来了8000元的收入,这样算下来2018年就能收回来成本。同时,今年对山头村的种植产业进行调整,改换优种玉米800余亩;种植大豆200亩、西瓜80亩;扩大林下药材—连翘的种植面积,在2015年1830亩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1440亩。
“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每次看到村民那种渴望的眼神,就想着为他们做点事。”回到村委会已是晚上9点多,一头倒在床上的王斌告诉记者,按照自己的规划,今年村里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只要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明年的山头村一定会变出个更新的模样。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