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但凡接触过申青林的人,都觉得他思路清晰、博闻多识。事实上,44岁的他出身农民家庭,只有小学文化。二十多年来,由一个小小的电焊铺起家,凭借自己爱动脑筋钻研琢磨的拗劲和永不服输、从不气馁的倔强,昔日那位看似平凡的农村娃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摇身一变成为临汾鑫锐机械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坐落着一个现代化大厂房,车间里明亮整洁,工人忙忙碌碌,设备高速运转……在市区滨河西路钢材市场,有一家制沙碎石机械大型超市。超市里堆满各式机械和配件,大有重达十多吨的颚式破碎机,小有各种型号大小不等的锤头和各种电动机。现如今,这些都是鑫锐公司旗下的实体分支。
天生奇才“DIY”
创业刚起步时,申青林只有一台电焊机和几件工具。他在自家院里开了一间小电焊铺,为附近农民维修农具。每到冬天,村民都是用煤炉取暖。对发明创造情有独钟的申青林反复设计改进,最终做出了一种既可以取暖做饭,还能利用余温烧热水、烤馍片、烤红薯的新式火炉。这一项小小的发明,为附近乡亲带来了实惠,大家都夸青林是个能人。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掰玉米是一项异常繁重的体力劳动。首先要一穗一穗的划去玉米皮,再把玉米粒从每穗玉米上拨下来,费时费力,效率很低。申青林多次试验改进,发明了一种玉米脱粒机。只要把玉米穗带皮放入这款脱粒机,开机后玉米皮、玉米粒、玉米芯就分别从机器里吐出来。这项发明深受农民的好评,洪洞县农机公司也慕名上门为他代销。
那个时候,装载机绝对是“稀罕货”,农民们要往汽车、拖拉机上装货,绝不轻松。为此,申青林想出改装装载机的点子。他利用四轮拖拉机的动力变成气压提升装载斗,设计出第一台小型装载机,在当时的农村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好评。
制砂机闯出名堂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地对砂石的需求用量越来越大。申青林认准制砂机的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上海、河南等地产的制砂机,价格动辄上百万元,远远不是一般农村人能装得起的。于是他就在制砂机研发上动起了脑筋。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第一台制砂机终于做出来了,但市场并不认可。申青林说服邻村的表兄先装一台,同时只象征性收取6000元钱成本费。机器投入使用后,申青林时刻守在旁边,随时解决机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连续守了好几天。
随着第一台洗沙机的步入正轨,逐渐有了附近乡亲陆续前来定货。考虑到自己的机器技术上还不成熟,申青林不断努力改良优化技术,渐渐订单多了起来。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生产的制砂机在总体设计、工艺水平方面与大厂产品还有很大差距,如何使产品更上一层楼,就成了关键。
由于手下的工人大都是村民,没受过正规训练,操作不规范不说,很多人都不认识图纸,针对这一问题,申青林出高薪聘用了几个退休的机械师傅当领班,训练工人逐渐走上正轨。他还聘用几个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行业前辈做顾问,向他们虚心求教。近几年,他又时常带领技术骨干,飞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不仅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也大大开阔了眼界。
在此基础上,就是令复杂的设备简单化。如何在不影响功效和质量的前提下,降成本、降价格,让一般用户消费得起?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申青林技术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和试验,生产的制砂机终于有了质的提升。由于产品质量可靠、价格低廉,且负责安装调试和售后维修,所以用户格外信任。2008年7月,申青林组建起临汾鑫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申请“金砂”牌注册商标。如今,申青林的制砂机不仅走出临汾、辐射山西,同时远销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新专利源源不断
申青林在制砂机行业深耕十几年,对制砂机的制作精益求精,不断结合客户需求改进制沙设备。2013年2月,由他一手研发的“三转子高效锤式破碎机”获国家专利。该破碎机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并且能使破出的物料粒度比普通破碎机的粒度要细很多,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制沙、建筑等行业客户的欢迎。“三转子破碎机”外观类似花瓶,美观大方,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外观专利。
2015年,他又发明出一款“三转子组合破碎机”。该破碎机上部由一个对辊式破碎机,下部由一个锤式破碎机组成,使用寿命增加了一倍以上。“三转子组合破碎机”同时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同年,他又发明出“组合式一体制砂机”,通过把制沙的进料、筛分、破碎、洗沙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制砂厂只要有一块较小的地面就可以安装,接上水、电就可以投入生产,大大方便了用户。
近年来,申青林把生产方向转向了环保产品研发上。其发明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泥脱水机都已造出样机,正在进行试验。
由于申青林在制砂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鑫锐公司成为“中国砂石协会”单位。
申青林搞发明创造的原动力并非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他还是一个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的企业家。当获知古县上治村盛产优质玉米,家家户户又都装上光伏电源之后,他就制作出一种低温低速的电动石磨。用这种石磨磨出的玉米面,口感极好,还是绿色天然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这就是申青林,他像一台矢志创新的“永动机”,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砂石行业的研发创造,以至于创新创造已成为他的一种思维习惯。在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助推着制砂工艺更新换代的步伐。不仅如此,他还情系农村贫困群众,心甘情愿让大家共同分享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心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
创新“永动机”申青林,永远走在孜孜不倦创新创造的路上。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