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活跃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退休后在关工委任职。近十几年来,他不辞辛苦,担任了该村青少年义务辅导员、宣讲员、接送员、安全员,感动了家长,感动了学校,感动了社会,他就是杨恒信老人。
杨老退休后,曾担任尧都区关工委宣讲团副团长、尧都区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后回到高堆村担任了村关工委主任。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先后十五次被市、区关工委评为优秀辅导员;三次获得市、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尧都区关心下一代“突出贡献奖”。
日前,记者见到杨老,他年近八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付出了足够的爱心、善心和责任心,倾情浇灌着幼苗的成长!
风雨兼程护航情
说起倾情浇灌幼苗的成长,杨老从“护航”一事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高堆村小学前后有两条宽阔的马路,每当上下学时段,路上车水马龙,给学生们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杨老组织关工委“五老”成员分组在学生们上下学其间在马路两旁轮班站岗、指挥车辆,确保了学生们安全过马路,解除了家长们的安全担忧。
“假期内,为了解决学生们‘学校放假没人管、家里顾不上管、社会不敢管’的状况,保证该村学生们在假期中过得有意义,我组织关工委‘五老’成员、校方和村委制定了‘假期接送制度’,即学校放假时,把学生交给村关工委‘五老’成员,负责整个假期的活动安排;开学时,由关工委把学生交给学校,弥补了假期学生无人管的空档。”杨老说,根据‘五老’特长,在学生当中开展了法制、安全、书法、绘画等活动,使学生们假期生活充满了乐趣。”
杨老为青少年的付出,得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赞扬,村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精心育苗夕阳红,风雨无阻护航人”。
润物无声育花红
在十几年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杨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身边小事抓起,在一点一滴上下工夫,把关爱之情融化在对青少年的日常教育中。
杨老等“五老”成员充分利用该村资源,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建立了五个教育基地:在高堆村委门前广场修建了一座毛主席塑像,成了该村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一个基地,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在村中心开辟了“黑板报”专栏,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抨击腐朽陈旧陃习,宣传党的政策,形成第二个教育基地,被村民称作“老少乐园、普法阵地”;高堆村村口的照壁上面写有“汉大将霍光故里”几个金色大字,形成对青少年励志教育的第三个基地;“五老”抓住村风村貌30年的巨大变化,设立了“对比路”和“示范田”两大基地,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希望学生珍惜土地、爱护耕地。十几年来,共进行教育100多场次,收到明显的社会效果。
这一代孩子物质上很充足,却在德育教育上有所缺失。用杨老的话说就是,孩子们缺失的就是国学教育。”在该村关工委“五老”成员王爱云教育孙子、孙女朗读“弟子规”收到明显效果后,杨老将“国学”弟子规推广到学校和全体村民中,在村里掀起了用“弟子规”规范言行的热潮。辅导员陈燕植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身体力行,在11口人的大家庭中,率先做到了对父母“出必告,反必面”,兄弟姐妹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在孙子的心中树立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荣辱观,由此影响了村里的好多人。
现在,高堆村有许多小学生已能把“弟子规”完整地背诵下来,有些学生还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并正逐步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无私奉献热心人
高堆村关工委在杨老的带领下,利用辅导和集中学习,解决了许多青少年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杨老等人用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构建了和谐的村风村貌。
“该村农家书屋筹建后,由于管理人员变动,使其闲置下来。杨老得知后,组织‘五老’成员打扫房屋、整理桌凳、修理书柜,经过一周的整理重新开放了农家书屋,并由‘五老’担任管理员,规范了借还书制度手续,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家长的赞扬。”高堆村一位村民由衷地说道。
杨老总是身先士卒,积极带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该村修建烈士纪念碑,他代表全家捐款1200元;今年五一,该村表彰好村民,促进村风村貌改变,他捐款2000余元,作为大会费用;每年六一,除该村村委的表彰奖励外,他个人还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特别是对贫困生进行奖励……十几年来,杨老心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共捐出万余元。
愉快而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使杨老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更强健了他的身体,正如该村村民一致评价他的那句话:杨老是越活越年轻,越干越有劲,源源不断地焕发着浓浓的夕阳不老情啊!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