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耄耋老人刁克明:一支笔勾勒珍贵厚重村史

2017-03-01 20:53: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仙洞即有神,参峪就有人。”“姑射仙洞有众多美丽的远古传说,包括庄子书中的神人和尧王的夫人鹿仙女。我从小就听老人讲这些神话故事,以前村里有个龙王庙,在村西边,龙王庙的老和尚每天吩咐小和尚去山里挑水,小和尚天不黑就回来了。但是有一天,老和尚左等右等不见小和尚回来,到了很晚才见小和尚兴高采烈地跑回来。一问才知道,小和尚说他和一个小孩子玩耍所以忘了时间,老和尚不相信,因为深山里根本没有人家,怎么会有小孩呢?第二天,小和尚又要去挑水的时候,老和尚告诉他如果再看见那个小孩就把毛线悄悄系在他身上,小和尚照做了。第三天他们顺着线绳一起去深山找,绳子的一头系在了一株人参上,老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人参成精了,由此我们村也就得名‘参峪’,意思是在山谷里的人参。”2月26日下午,在尧都区刘村镇参峪村,在一个简陋的农村小院里,82岁的刁克明老人拿着已完成的《仙洞沟尧帝鹿仙女姑射参峪古今传奇》初稿,向记者讲述参峪村村名的来历。

  尧都区刘村镇参峪村,在姑射山下方圆百里是最小的一个山村,这个只有六七十户人家的村子。该村曾经有5座大庙,如今破败几近消失,没有一个年轻人了解它们,更没有人想要了解它们,厚重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失去了踪影。2014年,村里5座大庙中的孔圣庙开始复原修缮。看着曾经破败了几十年的孔圣庙焕发新颜,刁克明老人萌生了写村志的想法,他想要保留这一历史,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里的文化。

  刁克明,1952年在临汾一中初中毕业,后又考取北京一所军官学校(由于家庭原因未能入学)。当时的刁克明是参峪村老一辈人中的文化人,曾经的村志不复存在,但是“户不足百,姓只有三”的记载,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脑海里。

  “三国有桃园结义,刘、关、张异姓同胞立国,参峪有刁、王、李三姓兄弟治村。”参峪村在这些传说中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历史,只有三姓的小山村,在历史长河里先后修建了5座大庙,而且在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都出现过名人高士,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参峪村在历史上一度繁荣。

  “虽然是深山,只有骡马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但是许多本地的商人都选择从这儿经过去西北地区做生意。那时,村里许多人家经营骡马队,供商人们租用,不少村民也因此获得了财富。”刁克明老人讲述着该村的历史。

  老人表示,除了孔圣庙以外,其他4座庙经过岁月的侵蚀,现在都严重损坏,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只知有其庙,而不知其历史,如果没有人管理和保护,再过若干年,这几座庙连同它们的历史都荡然无存了,我们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一座座古建筑,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

  “我的水平有限,这本村志的内容除了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外,就是我在墓碑上、神位牌上及别人家家谱里找到的内容。现在我把参峪村村志的初稿写出来了,希望有专门研究仙洞沟文化的学者指正,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有心人士能够关注参峪村那些快要消失的古建筑,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魅力。”刁克明撰写的《仙洞沟尧帝鹿仙女姑射参峪古今传奇》一书初稿已经完成,涵盖“尧帝与鹿仙女的故事”姑射山姑射村和参峪村的来历”改革开放后的新参峪村”等七个章节,两万字的内容都是老人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身体原因和出书的资金问题,由于一辈子务农,没有什么收入,生活全靠儿女资助,前期打印初稿的300多元钱全是老人一分一分省出来的,前两年身体还行,还能一趟趟地跑到城里让人打印校对,现在身体也越来越差,有时刚想起一段,拿起笔就全忘了,他想让这本村志早日印刷,不留遗憾。

  一本字典、一本古老的史书、一支笔和一颗留住历史的心,刁克明老人笔下正在抒写着珍贵的时光、厚重的历史。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