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郭小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

2017-03-07 21:57: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9世纪末,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为即将奔赴战场的儿子写了一首诗《如果》,以此勉励儿子勇于接受挑战、战胜困难。

  时序更迭,近日,郭小平把这首诗带到了《朗读者》的舞台上。

  四百多个字,近3分钟时间,并非字正腔圆,也欠缺抑扬顿挫,郭小平膝下围着几个孩子,坤坤站在他背后,一只手环着郭小平的脖子,一只手抹着眼泪。

  就是这样的朗读,就是这样的场景,让郭小平继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后,又一次在央视舞台上触动人心。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使然。把这份爱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身上,便是我国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品德。郭小平是这句话最贴切的真实写照。

  参加《朗读者》,最初郭小平是拒绝的。一则是因为自己本就不擅长朗读,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诉说孩子们的苦难,不想看到孩子们的眼泪,不想忆起他和孩子们13年来经历过的风雨。

  最后同意参加《朗读者》,还是因为孩子们。虽然郭小平吃住在学校,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但他很少提及有关艾滋病的事情,他忌讳在孩子们面前说“艾滋病”三个字,非谈不可的时候,他会说“感染者”。“我一个大男人,关心孩子无非就是吃穿等生活上的事情,今年夏天有16个孩子要参加高考,他们要走了,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很多平常没机会说的话……”说到此,郭小平突然沉默了。“参加《朗读者》,算是给孩子们一些祝福吧。”也许郭小平在公众面前多说一次他和孩子们的故事,社会便可以对艾滋病少一分歧视。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郭小平讲述了红丝带学校的由来以及创办学校13年来的苦与乐。苦在歧视和不被理解,乐在一份纯真的感恩。当主持人问他为何选择从院长变成校长时,他笑着回答:“咱们国家不缺医院院长,但是我觉得,红丝带学校这地方,孩子们差一个我这样的校长。”毫无渲染的真挚情感,郭小平几度哽咽,随后,全程脱稿,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为孩子们朗读。

  “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的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你的修为就会如天地般博大,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为了真正顶天立地之人。”一字一句都是郭小平对学校孩子们的爱,“选择这首诗,是希望孩子们心怀善意接纳一切,步入社会能够勇敢,毕竟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还没有完全消失。”可以预见,将来如果这些孩子们真的遇到歧视,这首诗一定能给他们力量。

  郭小平无微不至地爱着这些孩子们,谈到自己的孩子,他坦言,“这边给的多了,另一边自然就少了。”在他看来,学校的孩子比自己的儿女更需要他,对于此,儿女也十分理解。

  “隔壁办公室那个胖胖的丫头就是我女儿。”郭小平告诉记者,学校安排实习时,女儿就说要来红丝带学校跟在他身边。《如果》是送给红丝带学校33个孩子的,对于自己的女儿,郭小平唯愿平安幸福。

  一个拥抱,一次相遇,一程陪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担当,是无私的爱,是美好的情感,更是坦荡的胸怀。十三载春秋,郭小平成为临汾红丝带学校33个孩子的“父亲”,这些孩子既是他的软肋,也让他有了盔甲。记者荀丹薇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