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华龙果业李永红:播种希望的追梦人

2017-06-16 09:33: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播种希望的追梦人

——记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永红

  临汾新闻网讯 永和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个贫困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康梦。这位农家好后生李永红也有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别像父辈们那样一辈子受苦受穷,一辈子起早贪黑地干却一辈子难见幸福临门,更别说过上宽裕、舒心、殷实的生活了。然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并不是单纯地吃苦受累就能做到,更不是懒懒散散、轻轻松松、庸庸碌碌就能轻易获得。李永红——这位农家子弟就是在寒来暑往的岁月交替中,经历了一波三折、起起落落,以至到达成功的彼岸。今天我们记录他的创业路、富裕梦,就是希望给那些在贫困线上徘徊不前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图为李永红与工人一起搬运苹果。

  怀揣梦想 走进火热军营

  李永红出生在永和县桑壁镇堡则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山里娃,他一米七五的个头,结实匀称的身材,给人以精明、强悍、憨厚的印象,他不善言辞,却给人留下沉稳练达的感觉,即便接受采访也是寡言少语。李永红的父亲曾经有过当兵的经历,是一位见过世面且精明能干的庄稼人,他除了种地,还利用农闲经营拖拉机运输,几年下来,这个贫困的家境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父亲的辛苦打拼,李永红自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立志成才、勤劳致富的种子。

  1998年,李永红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应征报名,步入军营,成为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勤务营的一名战士,从此走上军旅生涯。这4年,他刻苦训练,在文化学习、军事技术、完成任务等方面样样争先。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这4年,他练就了强壮的体魄,锤炼了遇事少说多做的个性和不服输的坚强意志。也正是这4年的部队生活,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当部队领导看好他、战友们喜欢他,也是李永红在部队顺风顺水的时候,一个家庭变故的长途电话,改变了他继续留在部队的美好愿望。由于父亲常年劳累过度,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再也不能干重活了。家里的收入急剧下滑,支出却节节攀升,当时弟弟上初中、妹妹上大学,无奈之下,李永红向部队领导递交了退伍申请。

  商海坎坷,志在拔掉穷根

  2002年12月,李永红离开了曾经战斗、生活的军营,回到了家乡,挑起了照顾父母弟妹的家庭重担。他要支撑这个家庭走出困境,为父母生活、弟妹学习提供一切必要的经济来源。

  在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他开了一家火锅店,开始了他的初次创业。刚开始,店里人来人往、生意兴隆,一天下来就能有好几百元的收入。正当他信心满满憧憬着火锅店的发展前景时,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彻底打碎了他发展火锅店的梦想。

  为了防控疫情蔓延,街面上空空荡荡,火锅店里冷冷清清,哪里还有人吃火锅呢?高额的房租、繁杂的费用支出和先期投入,压得李永红一时喘不过气来。火锅店再也开不下去了,只好关张停业。李永红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因“非典”失败告终。

  部队当兵学文化,干成事业再回家,是李永红参军时最初的梦想和立下的誓言,可眼下誓言的梦想并未实现,却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次选择它的创业之路。他接受采访时,向我们表达了当时难以言状的心境:“我出来当兵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既然走出大山,就一定要闯出个样子,可那时更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灰溜溜地回来了。”

  2003年6月,李永红回到家中,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怜惜宽心地对他说:“孩子,回来也好,咱祖祖辈辈是农民,就是要靠土地过光景,天无绝人之路,开饭店赔了,咱再干别的,只要有志气,肯吃苦,我就不信办不成事。”父亲的鼓励更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劲头。于是,按照心中所想,萌生了养羊的念头,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并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和亲戚们借给的一万元,购买了十几只小尾寒羊,他一边耕种着家里的30多亩土地,一边发展着养羊,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李永红给自己定位,既然当不了城里人,就把农民做好。他起早贪黑拼命地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完农活再去放羊。后来,羊群逐渐繁殖增加,他又借款5万元扩大经营,羊群由十几只发展到八十多只,他期望着秋后羊群出栏时能卖个好价钱。可事与愿违,李永红盼来的不是厚厚的一摞摞人民币,而是市场上羊价大跌的糟糕信息,眼看到了羊要出栏的时节,却仍然没人收购,这可急坏了李永红,因为羊是张口动物,如果卖不出去,到了冬天就会掉膘减肥。一年的辛苦落了一场空,可这样的无奈又该怎样规避市场风险呢?本想发“羊财”,结果是赔了老本,家庭境况更是雪上加霜。

  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李永红说:“那段日子可真是既难熬又难活呀!”他忘不了那一年,为了不失礼节,硬着头皮去参加亲戚家的喜宴,却拿不出一百元份子钱,最后还是姨姨借钱才解了围,为此他在山沟里放声大哭的情景。他忘不了老父亲在他人生走背字最艰难的时刻所给予他的关爱和最坚定的支持,而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却走了,竟没享受到人生的欢乐和幸福。

  两次创业失败,十多万元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还背负了几万元的外债,村里人都说,恐怕他这辈子也还不清了。甚至有人看到他不是绕道行,就是躲着走,生怕他再借钱。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和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李永红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抑。他仰望着绵延的群山,默默地对自己说:永红呀,你可不能趴下,如果认了怂,你这辈子可就完了。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是天灾,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坚持而失败;第二次是市场信息不准,急于求成,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而导致失败。直到此时此刻,他才悟出了部队首长的教诲所蕴含的深意:搞经营一定要找准路子,把握时机,掌握信息,有依托,有准备,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则仅凭一时的热情,误打莽撞,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不掉到沟里才怪呢!两次沉痛的教训一下子使他成熟了许多,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的人生哲理。

  播种希望,追逐小康梦想

  2004年,邻村有80亩核桃园和15亩苹果园对外承包。获知消息后,他没有急于投标,而是先做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在请教专业人士后,对果园的地理位置、果树的品质、树龄以及果园的土质水源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初步掌握了果园的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在对果园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后,下定决心承包经营。他告诫自己:这次一定要稳扎稳打,干出个样子,背水一战以雪前耻。为了承包果园,他求人借钱、向银行贷款,终于交足了38000元的承包费,取得了承包经营权。

  从2004年到2008年,李永红一心扑在果园上,从村里搬到山上,过着孤独寂寞的“野人”生活。山上缺水、缺电和生活必需品,他就一样样、一件件从山下往山上运。那些年,他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果树管理技术,适时施肥、修剪果树,并在果园内养鸡、种菜,增加收入。辛勤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2008年,果园获得大丰收,收益17万元,还清了所有债务还略有盈余,他深深体会到了无债一身轻的愉悦。

  李永红卸下包袱,轻装前进,依托果园钻研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解决了果树由自由纺锤型过渡到小冠开心型、再到开心型的演变过程,开创了果树当年栽植、当年嫁接的新模式,成活率高达90%以上,有效提前了果树挂果时间。对果树幼苗过冬他采取了在树上先缠卫生纸再缠微膜的越冬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土埋幼树的办法,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为日后扩大果园经营、建立苹果基地打下了基础。

  2009年,李永红利用经营果园的空闲时间,北上太原,南下成都,依靠战友,多方联系、广结人脉,把永和的核桃、苹果和红枣推销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仅这一年,就收入了60多万元,掘得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步入小康的李永红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没有忘记一个党员和退伍军人的责任担当。桑壁镇岔上村农民王四翠的丈夫因车祸意外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个完整的家庭立刻变得风雨飘摇、弱不禁风。面对一个失去丈夫支撑的家庭和两个女儿上大学的窘境,且王四翠又无固定收入。了解到这些情况,李永红联想到自己当年的穷困遭遇,更能体察王四翠的难处,他主动伸出援手,以每月2000余元的固定收入,聘请王四翠为公司正式员工,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这几年的打拼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海茫茫、风高浪急,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应对市场风险的磅礴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10年5月,李永红成立了永和县万森苹果专业合作社,把桑壁镇堡则村、坡头乡均庄村、芝河镇药家湾村、阁底乡高家垣村、交口乡鹿角村的果园承包地集中建设为苹果基地,实行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目前已拥有社员134人,种植面积4000余亩,产值达1000万元。

  2014年5月,李永红注册500万元成立了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开设了分公司,设有电子商务中心和商品展示中心,申请了商标“大美乾坤”牌苹果,为永和苹果产业经济的腾飞搭建了一个平台。

  针对新公司、新产业、新目标、新任务,李永红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林果富民、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本着“立足永和、面向全国、服务果农、发展共赢”的宗旨,形成了“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基地、搞活一地市场、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产业化模式,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直接带动农户334户,其中贫困户281户。每年通过降低农资成本和提高果品销售价格,可使每户果农增加收入约5000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永红已经在北京、广州、成都、南宁建立了营销窗口。他的目标是在永和县红花沟建立一个万吨干鲜果品交易市场,使永和干鲜果产品走向全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李永红创办的公司被评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他创办的永和县万森苹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杨永刚 高海林 高向晖

  头条点评

  勤劳开出致富泉 汗水浇开幸福花

  回眸李永红走过的创业之路,我们着实感受到后生可畏,小伙儿的艰难与不易,这条迂回曲折的坎坷之路是李永红的一个成长过程,更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积累。李永红一路走来,尝尽了酸甜苦辣,感受到荣与辱不同的滋味。或许摆脱贫困的路有千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靠国家更要靠自己,若自己立不起来、硬不起来,即使国家扶、政府帮也无济于事,因为打开富裕之门、进入小康社会的金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祝愿李永红和乡亲们在致富的路上行稳致远、梦想成真。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