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暖民心!浮山村民眼中的小书记宋海龙

2017-07-14 09:10: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他因地制宜,带领百姓发展产业;引进资金,让村里焕然一新;他脚踏实地,用一件件实事赢得村民的信赖,村民们说他——

件件实事暖心窝

  临汾新闻网讯 7月12日,酷暑难耐,室外温度达到39℃,而在浮山县东张乡南卫村的西瓜地里,记者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与瓜农探讨西瓜的生长与销售情况。年轻人黝黑的皮肤,脚上穿着千层底布鞋,蹲在瓜田里,打探着地里的西瓜,手上沾满了泥土。瓜农卫丹敏笑着说:“小书记,你看我这次种植的西瓜比之前的味道更好,甜度大、水分大、更爽口。这几天,有不少商家过来收,大家都说好吃。”村民口中的“小书记”就是市国税局驻南卫村“第一书记”宋海龙。宋海龙擦了擦汗说:“那我就放心了,你家种西瓜又养鸡,还用金融扶贫贷款建了屋顶光伏,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贫困户卫丹敏在宋海龙的多方协调下,依靠金融扶贫贷款建屋顶光伏,发展土鸡养殖。正值西瓜销售旺季,他入户了解西瓜销售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宋海龙心中的大事。在走访中,宋海龙得知65岁的贫困户李可有绘画特长,就将村文化活动广场和村委会墙面让他进行墙绘,一方面向村民宣传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解决李可的生活难题。在李可家,老人一进门就紧紧握着宋海龙的手说:“多亏咱小书记,让我能发挥所长、贡献余热,生活有了保障。他经常为村民办实事,不计回报,我们有啥事需要帮忙,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并解决,让咱老百姓暖到心窝里了。”

宋海龙同村党支部书记卫传翔查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情况。该基地的建成,将为更多贫困户解决就业难题,增加村民收入。

  南卫村有216户、846口人,耕地面积1200余亩。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为主。自2016年初以来,共脱贫46户173口人,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7口人。

  驻村两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宋海龙强化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建立党员微信群,组织党员到寨疙瘩“八路军革命指挥部旧址”参观学习;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了解贫困户的所需所盼,通过走访、座谈搜集村民的建议;协调建成春秋大棚,增加耕地灌溉面积;修建移动信号塔;争取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修建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80立方米的水塔,铺设输水管道4500米,让村民能进行旱地灌溉;为16户贫困户每户争取5万元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养猪、养鸡、春秋大棚等产业;考察土鸡散养项目,协调联系养殖场地、鸡苗,发展土鸡400余只;积极与大象集团协商合作模式,500头生猪养殖场已完工;协调单位市国税局资金修建文化广场;帮助老弱村民联系就医、问诊;通过村喇叭播放新闻广播,让村民了解国家时事和扶贫政策;帮助生活贫困的老红军卫国英申请资助;协调驻村工作队队员自费为瘫痪在床的老人配备轮椅;为符合危房改造的村民郭延年申请危房改造补贴;通过微信圈帮村民销售苹果、土鸡蛋;多次组织单位职工捐赠衣物600余件;联系机关食堂长期采购面粉,并销售玉米面1000公斤……2016年至今,他共解决各类民生诉求30余件。

宋海龙与尧头村“第一书记”段小静、村党支部书记卫传翔商讨发展桃树产业,计划连片发展,形成当地优势产业。图为他们查看桃树间种药材的情况。

  村党支部书记卫传翔说:“宋书记自驻村后,就沉下身子,上门入户与村民拉家常、问疾苦,从小事做起,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件小事件件得到落实、事事得到响应,在点点滴滴中温暖了村民的心。如今,咱村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村风正、村容美,离不开小书记的努力啊!”

走村入户记录民情、为民解忧是他的日常工作。图为宋海龙与村党支部书记卫传翔在贫困户李可家了解他的生产生活情况。

  记者 郑晓军 刘静 王婧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