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女达人的富民梦
——记洪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阴东娟
临汾新闻网讯 她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为了能及时与农技专家们沟通,答复农户提出的问题;她一年里有100天以上在田间地头观察、调研和指导,或者在乡村里讲课;她每年直接培训的农民和科技示范户达1000人以上,起草编写技术资料和培训教材等达10余万字。她就是洪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阴东娟,被称为“农科女达人”。27年间,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她以女性特有的敬业精神和一流的业绩,在黄土地上奏响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壮歌。
阴东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7年来,先后参与和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一喷三防”“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农业工程项目。在办公室、田间地头、乡村课堂和农民之间,她不停地穿梭忙碌,一个柔弱的女子渐渐地蜕变成了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成了科技推广的女强人。
一次下乡被雨淋后,阴东娟感冒了,她的儿子心疼妈妈,就陪她去附近卫生所看病。医生正准备为她配药输液时,阴东娟接了一个电话,对医生说:“我得先去讲课,回来再看病。”儿子知道妈妈的脾气,凡是她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当晚,阴东娟在儿子的陪同下,硬是带病在刘家垣镇东梁村的学校带病为村民讲授了近两个小时的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下课后村民们才知道真情,称道:“这样的技术员太敬业了。”
洪洞县农技推广员王小泰说:“阴东娟是我县第一个用幻灯片讲课的农技人员,图文并茂的课件加上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所以农民们都很喜欢她讲课。”阴东娟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负责两个核心示范区的蹲点技术服务,一个是有机旱作示范点刘家垣东义村,另一个是节水灌溉示范点曲亭镇逍洞村。
2011年6月22日,由省、市农业部门和山西农大、农科院的小麦专家们对阴东娟指导的逍洞村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产验收,示范户李生明4.8亩小麦平均亩产达705.9公斤,创造了山西冬小麦单产纪录。
2012年,在阴东娟的指导下,这一纪录提高到710.1公斤;2014年6月17日,小麦专家组对阴东娟指导的刘家垣镇东义村10.73亩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示范田开展实打实收测产,经现场丈量面积、称重、测定水分,该块示范田平均亩产达539.5公斤,创下省干旱半干旱区旱地小麦大面积连片单产的最高记录,堪称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里程碑”。
在一片赞誉声中,农民最感恩的就是阴东娟,逍洞村示范户李生明说:“2012年小麦播种时,阴东娟来逍洞村指导示范田播种,很多时候连饭都没吃。”阴东娟解释说,搞示范对比就必须是同时播种,其数据才能准确,如果今天种一块、明天种一块,那就是人为的误差,意味着试验示范结果的不准确,甚至导致试验示范失败。对农技人员来说,到了饭点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尤其小麦各个时期的出苗、返青等等数据也是要准确无误的。
国庆节是许多人的旅游黄金周,而对于阴东娟来说,却是“乡村旅游”。每年国庆放假期间正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阴东娟一定会出现在乡村,田间地头、农机具前后,都会看到她在拌种、配肥、调整播量、测量行距、检查播种质量。在她的车里,相机、尺子、小铁锹、旅游鞋一样不少。
正是因为她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湛专业的业务能力,受到省、市农业部门专家的赞赏与表扬。
对阴东娟来说,田间地头就是战场,农业丰收就是她的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她所承担的农技推广项目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年累计实施部、省粮食高产创建项目60余万亩,增产粮食2100余万公斤,节本增效6000余万元;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累计推广400万亩次,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7000万公斤,增收23500万元;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和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累计推广面积40余万亩,增产粮食3200公斤,增加产值7500余万元,地膜覆盖成了小麦增产的“神器”。
业绩之后必然是荣誉。近年来,阴东娟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二、三等奖,省农业厅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先进工作者,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油新技术试验示范先进工作者,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棉油高产创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荣誉之后必然是担当。她说:“我就是为了让农民地里每年多打粮食,哪怕是多打一斤、一两、一粒,也是我的价值。”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这位槐乡农科女达人的心声、农民科技增收致富的梦想。
(张天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