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为甜 保村民健康
——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村医张存泽
临汾新闻网讯 他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从小忍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不愿看到更多孩子因病受伤,便选择了学医;为了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的愿望,他多次去医院进修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他深知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提高村民健康的重要性,坚持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健康教育。他就是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卫生所村医张存泽。
一座只有三间房的农家小院,张存泽和爱人就住在其中一间,用一块木板隔开后,只能放一张1.5米的床。在张存泽眼里,怎么样救治那些需要救治的患者才是首位。就这样,张存泽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的病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张存泽,出生时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当时山区农村缺医少药,村民严重缺乏医学知识,当时家庭条件较差,无法治疗。8岁时,张存泽由于自身的残疾,班里孩子用异样的眼神看他,甚至有的孩子怕被“传染”躲着他。他满腹委屈地哭了,老师发现后和蔼地对他说:“你身体虽有残疾,但心并不残疾,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材。”老师的鼓励,让张存泽下定决心,长大一定要学医,当一名医生。此后,他勤奋好学、不断努力,终于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临汾卫校。
卫校毕业后,张存泽被推荐到隆化镇大河口村卫生所担任乡村医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后,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患者,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为村民消除病痛就是他的头等大事。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便风雨无阻,立即上门诊疗。
2008年10月,村民张廷云腹痛难忍。他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出诊了。到了张廷云家,发现病人有呕吐症状,嘴唇发紫,检查后发现,病人腹肌紧张。张存泽怀疑其胃穿孔,便立即拨打120,将其护送到县医院,最后确诊为胃穿孔,并得到及时治疗。提起此事,张廷云总是感激地说:”张医生医术高明、诊断明确,幸亏抢救及时,不然我就没命了,张存泽医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张存泽认为,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就要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随叫随到。在大河口村,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张存泽都是上门服务,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有时一晚上就要出诊好几次。这些年,他从未收取过病人出诊费,即使半夜要出诊也是一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最美的亲人”。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张存泽自费购买了大量常见病的医学书籍,日诊临床夜读书,掌握医学知识,详细记录在诊疗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到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向专家请教。从医过程中,他对儿童的一些常见病诊疗没有把握,就向城关医院的大伯张士达请教,张士达见他如此勤奋好学,便正式收他为徒,言传身教,短短几年,使他的儿科诊疗水平突飞猛进。
2002年冬季的一个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来人便说:“我是甘泉乡下庄村的,听说你给小孩看病很有经验,我专门赶了四五十里地过来,您快救救我的孩子吧!”生病的孩子名叫卫瑞,前不久因发烧送往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病毒 性脑炎,住院十多天后,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建议转院。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卫瑞只好出院回了家,家人看到可怜的小卫瑞还有微弱的气息,通过四处打听找到了张存泽。
在了解孩子的病情后,张存泽赶紧背起药箱,赶往患者家。一进卫瑞家,赶紧给孩子进行检查治疗。在坚持出诊了半个月后,奄奄一息的小卫瑞竟然奇迹般康复了,激动的家人逢人便说张医生医术高明,并为他送来锦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张存泽擅于诊疗儿科疾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同时也让他在日后诊病时增加了自信。
多年从事村医工作,使张存泽意识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于是他开始不定期地针对四季常见病、流行性疾病,出黑板报、张贴宣传画,以提高村民日常预防疾病的意识。村卫生所墙上挂的“健康教育”宣传板,也根据季节变化及疾病的发病周期及时更新内容,村头的宣传栏张贴着健康教育知识。在他的坚持下,百姓们的健康观念逐渐改变。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张存泽说。对于他来说,能用自己最真诚的服务换取患者的满意就是自己莫大的幸福。他甘愿为了百姓尝尽更多的艰苦,服务更多的患者。
记者 李娇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