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受到国人的喜欢,随之产生了许多和葫芦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葫芦烙画、手绘葫芦等。在市区五一东路一小区就有一市民将工笔画搬上了葫芦。方寸之间,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鸟,神采奕奕,她让这些不起眼的葫芦焕发光彩。8月1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葫芦画创作的安锁芳女士。
偶遇葫芦结“良缘”
1996年毕业于临汾艺校的安锁芳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
2012年国庆节期间,她去运城的一个朋友家,发现朋友种了一些葫芦。
“我这一年能收获很多葫芦,有的被人拿走了,有的品相不太好的就都堆在这里了。”朋友告诉安锁芳,这些葫芦丢掉舍不得,堆在家里又占地方,正发愁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安锁芳就有了把这些葫芦变成艺术品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朋友的赞成,从那时起,安锁芳开始在葫芦上作画,这一画就“上瘾”了。
“我画的第一个葫芦是祝寿的。”安锁芳说,因为注入很多心血,所以记忆犹新,后来运城的那个朋友迫不及待地专程来取,还拿来了许多葫芦让她搞创作。《关公》《钟馗》《梅花》《福禄寿》《喜鹊登梅》等工笔画跃然于一个个葫芦上。一年下来,安锁芳创作的葫芦不下几十个,由于每个葫芦都是经过仔细研究,精心创作,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的,她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爱惜那些葫芦。
看了安锁芳创作的葫芦,有人提议,可以放到艺术品店里出售。
但是安锁芳却说,她画的葫芦只送不卖。几年下来,她送出去的葫芦艺术品有几百个,她每次都叮嘱拿到葫芦的人要珍惜。
痴迷葫芦忘寝食
记者在安锁芳的工作室看到,一些画好的葫芦和半成品都放在一处旧桌子上,还有一些成品放到了格架上,墙壁上挂着她的工笔花鸟画和工笔人物画,这个不大的工作室,充满了浓浓的艺术味儿。
谈起画葫芦,安锁芳显得有些激动。“每次出去旅游见到葫芦,用丈夫的话说我就是‘着魔了’,要么挨个看一遍,要么买一堆回来。”这时,安锁芳的丈夫刁鹏接过话茬,媳妇一见到葫芦比见到金子、银子还来劲,每次出去玩,她都往艺术品地方钻,买不够葫芦决不出来。买下葫芦就迫不及待地搞创作,有多少次半夜他一觉醒来,都看见书房的灯还开着,一准是媳妇又有灵感了,又在画葫芦呢。
安锁芳潜心研究葫芦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有很多次,丈夫做好饭,三遍五遍叫不过来,因为她正在一丝不苟地画葫芦。安锁芳笑着说,他要不在家,我能坐在那里画一天,根本顾不上吃饭。” 画仁画心画葫芦
“每次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创作,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突然有一些其他的灵感,到最后虽然和起初的构思不太一样,但效果让人很意外、很惊喜。”安锁芳介绍,有时候遇到一些品相不好的“丑”葫芦,她会根据这些“丑”,因地制宜搞创作,出来的效果也很惊艳。所以,后来她的葫芦作品出现了许多造型各异的小动物。
从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安锁芳是一个低调的人。她不愿意刻意展示自己,也不愿意在网上晒自己的作品;甚至这次采访,也是在丈夫刁鹏的劝说后才进行的。她说,自己画葫芦就是个爱好,从来没想过要去出售和盈利;来她这里的人,只要喜欢她的作品,并且懂得珍惜,就送他们。她说,她的葫芦艺术品和工笔画等作品只给懂得欣赏的人看,因为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她的画笔是在用情感描述生活和感受。
记者手记
确实,艺术是要给懂得欣赏的人欣赏。在安锁芳看来,只有懂得珍惜和用心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作品的内涵和美。
在安锁芳的世界里,一段琴音、一壶清茶、一支画笔、一抹树阴……简约、古朴、清淡,心随弦动,与诗情画意交融,在安静恬淡中专注于画笔、情注那笔锋落处的方寸之间,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上,绽放自己的热情和感动。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