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王家喜: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2017-09-22 09:10: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为付出而后悔,没有为忙碌而埋怨;他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他就是尧都区贺家庄乡畛北角村原村委会主任王家喜。

  贺家庄乡畛北角村位于尧都区东部丘陵山区,距城区30余公里,全村有80余户290余口人,是一个远离城区、生态原始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受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农民思想保守,经济发展落后。

  王家喜今年72岁,这个年纪本该是享受儿女孝敬、享受生活的年纪,但是他放弃了城里儿女的照顾,常年居住在村委会独自生活,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只要到了畛北角村,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帮助村民干点活能看到他,村里打扫卫生能看到他,和村民拉家长、话理短也能看到他,他似乎总是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更是用心用情、竭尽全力。

  他敢于担当,扫除扶贫路上的矛盾障碍。在开展扶贫工作中,一些村民不理解,觉得自己过得也不见得有多好,为什么帮他不帮自己,由此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议,为了不让工作落后,不让困难群众得不到帮扶,有问题他来担。他发挥敢于担当的精神,多次与乡领导协商解决办法,逐一向提出意见的村民进行了耐心解释。在此基础上,又与乡镇领导一道先后3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向大家讲清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个别谈话和投票的方式,充分征求代表们的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问题户进行了出列处置,消除了村内开展扶贫工作的杂音。现在,帮扶贫困户其他村民也不眼红了,也没有闲话了。

  他费尽心思,制定扶贫路上的精准措施。畛北角村目前还有贫困户14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20%,不仅户数较多,而且致贫的原因有种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思想保守,不敢干、不敢闯,而开展扶贫工作又不能仅仅是授人与渔,关键是要扶智,要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自主脱贫的动力,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为了扭转这一现状,王家喜挨家挨户上门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并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邀请樱桃种植村清乐院党支部书记为全体党员讲课,组织党员开展学习讨论,激励党员引领带动贫困户解放思想,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王家喜结合每户的家庭情况,与大家商量扶贫措施,最终为这14户贫困户量身制订了发展樱桃种植和牛、羊养殖计划,现在,全村正朝着脱贫目标努力迈进。与此同时,王家喜积极协调,新建村卫生室,通过积极申请,项目实现了落地,目前卫生室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他战胜病魔,誓做扶贫路上的坚强后盾。今年,王家喜两次突发脑梗住院,但是在住院期间,他心里仍然放不下村里的事,仍然想着困难群众,多次给村委会打电话了解贫困户的救济金,脱贫计划落实到人了没,卫生室建的怎么样了等等……他说:“没事,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还要为村里的事出力呢。”儿子和儿媳看不下去了,劝他说:“你这是何苦呢?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再说咱们家又不缺钱,在城里好好休养,我们照顾你也方便,把村里的工作放一放,让年轻人多承担点。”但是,他说:“村里的事离不开我,我不放心。”王家喜出院后,儿子和儿媳怎么也留不住,他又回到村里一个人忙碌着、奔波着。

  王家喜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党的干部,肩负着党赋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他不愧是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

  (辛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