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少数老百姓出现“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吃救济光荣!”“等、靠、要。”的心态,但更多的是像曹连昌老人这样的贫困户,“把帮扶给那些更需要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触动了蒲县地税局红道乡古坡村扶贫帮扶工作队队员,影响和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曹连昌,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1954年出生于山西蒲县红道乡古坡村一个贫寒之家,从小就饱受饥饿的煎熬,以至于现在虽已年过花甲,对幼时的贫困和饥饿依旧记忆犹新。因为贫困,曹连昌很小就萌生了依靠知识、双手和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想法,毅然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学习比别人用心很多,正因为如此,他拥有同龄人中极少有的高中学历。
曹连昌老实憨厚、踏实肯干,36岁那年,他的高中同学丈夫去世,带着3个儿女改嫁给他,这样曹连昌才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是很满足的,顿感生命充盈着阳光,生活充满了干劲,但命运只给了他10年的美好回忆。
2000年,曹连昌年仅44岁的妻子突患脑血栓,丧失了言语表达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病妻和年幼的3个孩子,他并没有退缩,振奋起精神过上了既当爹又当娘的日子。“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17个年头,对待儿女,他视同己出,对待病妻,他无微不至。从缝缝补补到洗洗涮涮,从翻身擦背到喂药喂饭,大大小小、里里外外都是他一人承担。为省钱,他最大限度地压缩生活开支,决不允许每天的生活费超过十块钱;17年来,他和妻子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所穿的衣服全部由好心人捐赠;除了去医院,他们没有出过一次远门。现在,3个儿女都靠自己打拼成家立业,他因无力完成一个父亲的责任,总觉得愧对儿女。
“处在这个时代,我老伴儿能活17年,就是靠国家的补贴,就是国家给的命!”这是在问道对政府帮扶还有什么建议时,曹连昌凛然说道。
妻子生病后,曹连昌因为需要时刻照顾妻子,不能外出务工,家里基本没有了经济来源。17年来政府的关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单位的关爱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是他坚持到现在的主要原因。他和妻子每月180余元的养老金,妻子每年297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他每个月60块钱的民办教师补贴,是维持妻子看病吃药和老两口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逢年过节送来的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为他解了许多燃眉之急。曹连昌在计算这些账目的时候,嘴里念叨最多的是感谢。他认为这每一笔钱,虽然都不多,但都是党和国家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是国家对他这个最普通的农民的关注与关心。没有国家的帮助,没有政府的关心,就没有妻子17年的生命延续,就没有现在虽然粗粝但基本无忧的生活状态,就没有面对现实和苦难的那一份平静与淡定。“我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我不需要帮扶,这些年来政府对我的帮助够多了,把帮扶送给那些更需要的人!”这是曹连昌老人在谈及精准脱贫时脱口而出的话语。作为一个多年受到帮扶的贫困人员,他对贫困和帮扶有着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要是没有病人,早就脱贫了,我自己还能干,只要有一点力,我就能干下去,没有靠国家的想法。”在问及对扶贫工作队的扶贫工作如何看时,他说,在贫困面前,不能够被吓倒,更不能够消极,不等不靠不要,要在大家的帮助下,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人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别人干十分,自己不济可以干八分,一点一点攒起来,生活就会好起来。”
面对帮扶工作队队员,老人说的最多的除了感谢,就是建议让扶贫工作队更多地帮助年轻人,多关注那些贫困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年轻,他们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希望,他们能够在帮助下用双手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论金钱,曹连昌缺乏;谈生活,曹连昌贫困;比心态,曹连昌坚强;论精神,曹连昌富足。(张鹏 吕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