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荀惠珍:苦辣酸甜一起尝 幸福生活在眼前

2017-10-09 09:44: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这么一算,我们已经在一起59年啦?”国庆前夕,在市区平阳广场记者见到了今年80岁的荀惠珍老人,老人祖籍汾西,在市区定居已有3年,媳孝婿贤,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早晨或下午,她都会和老伴一同来到广场上锻炼身体。谈及与其同岁的老伴一起走过的岁月,荀老惊讶于时间的飞逝。

  记忆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汹涌地流向一路走来的59年。过往的那一个个片段,就像一部摄像机般,在荀老与记者的交流中不断回放,老人会不时将某个画面“暂停”并做备注,那情节如同在看一部电影,一部由寻常百姓“自导自演”的记录苦辣酸甜的电影。

  结婚光景苦 一床被子还靠借

  21岁那年,刚升至初中三年级的荀惠珍与同岁不同班的马效良,在亲戚的介绍下结婚了。

  谈及为何在上学就结婚的话题时,荀老幽默地说:在我们那个年代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男20(岁)女18(岁),自由结婚才合法。”说罢,老人爽朗地笑了。“我们是在初三的第一个学期结的婚。因为还在上学,我们都是各住各家,初三毕业后,他因为学习成绩好,被学校保送到‘隰县师范’,我考到了‘太原冶金钢铁学校’,直到那年放寒假我们才在一起过了第一个年。”荀老检索着那些年的记忆。

  “他家比我家穷。不怕你笑话,我们结婚的时候他家连个被子都没有缝……我不知道结婚时的被子是借的,等到腊月放寒假回家的时候,他把被子已经还给人家了,我心里很难受,眼泪不停地流。”荀老说,其实在嫁给他之前已经对“穷”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现实还是大大出乎了自己的意料。“既来之,则安之。只要人好,勤快,身体好,贫穷不扎根。当初不正是图了人家这个人优秀吗,这些情况都会改变。”荀老一次次在心里安慰自己。

  23岁那年,距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中专类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农业生产,荀惠珍休学一年回到了农村,之后又被延续休学一年。就这样,25岁那年,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荀惠珍的学业暂时被搁置。由于丈夫毕业于师范院校,所以在毕业那年被顺利分配至汾西县城一所学校任教。

  “分居”生活难 相互鼓励渡难关

  之后的4年间,荀惠珍一人分饰多角,既是传道授业的民办教师,又是含辛菇苦的孩子母亲,同时还是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她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丈夫马效良虽在城里教学,却也时时心系家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量抽出时间照顾家庭。说到这里,荀老笑着说,那时的日子虽然困苦,但比结婚那会儿,好了很多。”

  后来,在强烈的上进心的推动和丈夫的鼓励下,通过级级考试、层层选拔,荀惠珍“转正”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夫妻二人教的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分居”生活也在这样的生活中持续了十几年。

  “每次回到家,他都抢着干家务,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快。”谈到对方在自己心中的优点时,荀老肯定地说。而谈起相处这么多年,是否有过争吵时,荀老笑着说,谁家能没有争吵呢?由于他家就他一个男孩,在刚结婚那几年,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些问题一争高下。每次一吵,我总会想,当初真是嫁错了。但是转念又想,谁能没有个脾气呢。于是,一般都是这会儿吵得不可开交很生气,隔上一会儿就该干嘛干嘛了。”

  如今日子甜 对方的好常挂念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荀老年龄相仿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不称呼对方的名字,荀老和老伴马效良也不例外。

  “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正面称呼过对方名字,通常都是‘我娃他爸,我娃他妈’。”甚至在走路时,也从没牵过手,每次都是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追’,他会时不时回头看看我。”荀老讲述着老伴在平时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关心。

  此外,我做饭,他洗碗”也是荀老和老伴这么多年来规定的“约法三章”。不过,老伴人很勤快,每次他都会主动全包。”荀老说,刚退休那几年,他和老伴时常在儿女的带动下去旅游,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彼此的身体棒棒的,即使仍然会经历苦辣酸甜,但就是尝不够。

  从青春到白发,几十年恩恩爱爱,两位老人说:婚姻幸福的秘诀大抵就是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尊重,彼此关爱,时常记得对方的好。”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