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农家女以其超长的技艺被聘请为一所大学的教师,其作品还被首都博物馆收藏。10月16日,记者在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见到了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老师薛丽琴。
娟秀朴实、不事张扬,薛丽琴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艺术”,然而,她的技艺、她的作品却让人感叹。
天下剪纸出襄汾。中国剪纸源远流长,但其源头在襄汾。1976年,薛丽琴出生在有“华夏剪纸第一村”美誉的大邓乡范村。据《襄汾县志》记载:清末民初,范村剪纸艺术已广为风行。村中老少精剪技者甚众;品种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农事活动及花鸟鱼虫等近百种,以剪制细若纹睫,侔于鬼工而扬名华夏。
在薛丽琴的记忆中,那时的剪纸主要用来贴窗花,俗称“刻窗花”。村里很多人都会剪纸,他们手指翻飞,剪花刻叶,技艺精湛。耳濡目染,她从小就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与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后,因家中经济拮据,作为长女,薛丽琴毅然选择了为父母分忧,决心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农活之余,薛丽琴也拿起了剪刀,跟随多年从事剪纸艺术的父亲学习剪纸艺术,认真钻研,学用结合,渐渐迷上了这门艺术,“不过,那时候想得更多的是通过剪纸挣钱,干活时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农村的窗户原来都是小窗格,后来变成了大窗户,很多客户就问能不能剪大窗花?还有的人说出了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现成的图样中没有。”在不断地模仿、重复中,薛丽琴逐渐有了自己的创新、思想。
“当时没有复印机,我就把玻璃压在纸样上面,用灯照着,一笔一笔按照图样放大,当然,会有一些修改。”薛丽琴回忆。根据不同的要求,她巧妙模仿,大胆构思,飞刀走痕,飞剪出彩,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农事活动、花鸟鱼虫等百姓看到的、想到的,都能变成她剪子下的图案。她的作品,人物以线条流畅见长,花卉虫鸟栩栩如生,飞禽走兽活龙活现,构图紧凑明快,刻制精细玲珑,以形传神,或淳朴厚重、古朴稚拙,或粗狂豪放、简洁明快;或细腻柔婉、优美自然……薛丽琴说:“剪纸讲究的是心灵手巧,手随心走,活儿才能细致。”
为了剪出更受人们欢迎的图样,她一直学习新花样、新主题。看到哪幅画有意思、哪幅字有气势,她就想方设法转化成剪纸。慢慢地,她的剪纸题材越来越广泛,生肖、花鸟、人物、风景、吉祥、民俗等等,都是她的拿手题材,金陵十二钗、十二生肖、十八罗汉、京剧脸谱、关帝诗竹、红楼仕女、西厢记、闹红火、农家乐等,还有取材于自己家乡的丁村鼓石、伐木取火、观象台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既可以卖出好价钱,又有收藏价值,甚至很多外地人都争相购买。
不过,薛丽琴没有陶醉于日渐增多的赞美,没有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是博采众长,潜心钻研,报纸上的照片、广告中的图案等等,很多她认为美好的、有意义的图片都成了她的素材与教案,多年来,她不断提升自己的剪纸技艺,使自己的剪纸艺术日臻完善。
她的勤奋钻研与艺术成就获得了社会的肯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由襄汾县委策划创意,襄汾籍漫画家李二保漫画设计,薛丽琴等剪纸,共同创作了《群星璀璨——中国奥运冠军漫画剪纸长卷》,收录了130多位中国奥运冠军的肖像,被首都博物馆收藏;2012年,她被选为临汾剪纸协会副会长;2015年10月,首届“中国巧手”澳门行暨妇女公益合作交流活动在澳门旅游塔会展中心盛大举行,薛丽琴的剪纸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2010年,她的技艺受到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睐,将她聘请为艺术系的剪纸老师。“当时,我根本不敢答应,总觉得教不了。”盛情之下,薛丽琴只能“先试试。”之后,她着手搜寻有关剪纸艺术的教学资料,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她独特朴实地讲解及亲手示范操作,颇受学生们喜欢。这些年来,她教过的学生近两千名。2014年以来,在省教育厅、文化厅等联合举办的“雏菊奖”中,十多名同学的剪纸作品先后获得一、二等奖,使剪纸这项优秀的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文/图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