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马世晓:平凡岗位 无悔人生

2017-11-16 22:12: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过几年,万亩密植梨园挂果丰产,群众增收致富,那就是我心底里最大的成就感。”隰县农发办主任马世晓朴实的话语里带着一种豪情。

  隰县是传统农业县,“玉露香”梨是全县特色主导产业,但存在规模小、生长周期长等问题。马世晓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合力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敢于决策 勇于担当

  有人不解,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是如何工作,又是怎样顺利推进?马世晓回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有任何推脱的理由和借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密植园在隰县是新生事物,虽具有省时、省力、挂果早、效益高的特点,但群众了解少,存在认识差距。为此,马世晓组织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代表,赴河北农大张玉星教授基地,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密植园“大苗建园,圆柱树形,培肥地力”的要点,让大家学习省力化修剪、测叶施肥、生草覆盖等先进农业技术,认识到可以实现“当年栽植,二年开花,三年初挂,四至五年进入盛果期”的目标。马世晓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实施方案、推进措施,决定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密植园建设,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一心为民 执着坚守

  作为基层干部,马世晓与群众打交道多,农民们能听懂他们的心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及时倾听群众意见,把工作重心扭转与此,提出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个倾斜”:项目倾斜、产业倾斜、务工倾斜。在工作中,他坚持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只要群众提出 合理诉求,都尽量予以满足。比如提水设施的设置、苗木质量的把关、科技服务的措施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推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马世晓十分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及时与群众沟通,从传播国家政策到进行技术指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大家分享产业发展的优势,坚定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了解马世晓的人都知道,他注重实际行动。节假日,对他而言是从未有过的概念;夜深人静的时候,对他而言是奋笔疾书、积极上进的开始。县农发办的工作人员们体会最深的是,“这个领导真不一样,哪个工程点都能见到他。”2017年创新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马世晓更是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两个项目涉及3个乡镇14个村。他提出打造“玉露香百华里采摘线、景观线、致富线”,往往来回就是半天时间,有时现场为农民解决问题,回家就到大半夜了。没有人知道他走了多少路、跑了多少个来回。风吹日晒,黝黑了皮肤、写满了沧桑,岁月仿佛是最好的见证。

  注重细节 创新推进

  “细节决定成败”是马世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项目工作事多繁琐,作为部门领导,很多人认为只要宏观上把控好就行了。但他认为,细节问题至关重要,一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创新推进。多年的工作实践,让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态度。

  他认为密植园建设,就是若干细节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仅从苗木来讲,就存在品种、根系、病菌、起运、栽植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到位、责任到人。在近年实施的农发项目中,苗木成活率都达95%以上,品种、质量也得到保障,这一简单数字的背后,是以他为首的基层农技人员付出的艰辛努力。

  在工作创新上,马世晓坚持思路、体制的创新,也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面临苗木补缺的情况,他提出了杜梨营养杯嫁接的办法,不返根,纯度、成活率有保证,克服了制约项目进展的瓶颈因素。在产业化项目上,他协调县、乡、村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确立了扶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旅游、电商共同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搞加工、活流通,通过基地、恒温库、网上营销、农家旅游、产品宣传等形式,延伸产业链条,融合产业发展。

  正是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使马世晓在工作岗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14年开始,他转变工作思路,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一县一特”和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打造无鲁垣万亩玉露香示范基地,带动全县主导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同时,为提升产业效益,率先在全县引进了玉露香密植园发展模式,选择无鲁垣、东垣、曲池垣、峪里等不同海拔地区,栽植230株、160株、110株不同密度的实验园,先行先试、创新实践,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6年春,通过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及小流域治理项目,马世晓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密植园项目,新发展玉露香密植园3000亩。2017年,以高标准农田创新试点项目为带动,发展玉露香密植园9000亩,使全县密植园规模达1.3万亩以上,同时扶贫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尝试,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推广作用。(张瑞强 曹小虎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