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起床换尿布,6:00伺候穿衣、洗漱、做饭、喂饭,8:30开始上班,12:00回家做饭、喂饭、整理家务,14:30 准时上班,18:00做饭、喂饭、整理家务,24:00伺候洗漱、换尿布,半夜醒来两三次换尿布、翻身……
范金标为母亲洗头发
这样紧张繁重的日常安排看似新生儿父母的写照,实则是范金标伺候年迈父母的缩影。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二十余年,范金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破除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论断。
44岁的范金标是市粮食局临汾粮食转运站的一名普通职工,17岁那年参加工作,拮据的家庭因此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范金标父亲患失语性脑梗塞和高血压,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屋漏偏逢连夜雨”,1995年母亲又患脑出血、高血压,加之曾患过癫痫和胆结石,行动更加不便。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他一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四处向亲朋筹借医药费,带父母寻医看病。
成家后,范金标有了帮手,妻子和他一起挑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
“物质上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主要是精神上,时间越久越煎熬,那时总觉得照顾好父母,他们就会慢慢好起来,没想到……”提起父母,范金标每每哽咽。2010年父亲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卧床不起,母亲2013年又患双下肢静脉血栓,还不慎摔倒致小腿骨折,至今不能下地行走。范金标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范金标就这样二十余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双亲,一日三餐亲手准备,生活起居亲自料理,吃药打针亲自操作,没有过一句怨言,没有发过一次脾气,更多的是耐心。卧床二十余年来,父母亲在他的照料下从没长过褥疮,身体一直康健。然而长期的操劳,使得范金标患上了高血压,每日需要服用大量的降压片。“人们经常上寺庙烧香拜佛,却不知父母亲就是家中的一对活佛,他们生养我们,尽这点孝心是子女的本分。”这份精神力量支撑着范金标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身体上的辛劳无法战胜精神上的信仰,如今范金标已经能总结出伺候老人的一系列心得:气垫床防褥疮,遵医嘱药适量,耐心细心尽孝心,勤换勤洗总干净……
单位领导同事感动于范金标爱岗敬业、孝敬老人的行为,于2016年推选他为市直机关“百名文明公民”,并将其事迹张贴在单位善行义举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2017年10月份,范金标送走了84岁的父亲,料理完丧事后一如既往地照顾卧床的母亲。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虽不善言辞,却用始终如一的孝道行为书写了人间大爱。
记者 李羿玫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