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雪后的乡村,依然安静。积雪消融,地面上露出了几条小土路,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在这白雪覆盖的乡村里,不时鸡犬相闻,更显示了村子的偏远和宁静。在一块田间,87岁的姐姐带着75岁的弟弟捡着柴禾……姐弟俩的身影与整个被白雪覆盖的村落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画。
现年87岁的隰县阳头升乡后堰村刘侯汝,63年来不离不弃照顾智障弟弟,在当地传为佳话。她曾经历3次婚姻,其中两任丈夫因无法忍受她长期带着傻弟弟生活,而与其离婚;另一任丈夫是被迫离婚。
岁月无情,刘侯汝从窈窕少女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但对弟弟的这份情谊始终未改。如今,刘侯汝用63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人间亲情。
三次婚变 姐弟情深
1月16日,记者见到刘侯汝老人的时候,她一手拎着筐,一手拉着弟弟的手准备出门捡柴禾。刘侯汝年近九旬,身躯已经佝偻,而75岁的弟弟刘留旦也已经满头白发。刘留旦右眼失明,其饮食起居大都要靠年迈的姐姐照顾。
刘侯汝家中共有姐弟4人,她是二姐,还有一个大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刘留旦刚出生时就因发高烧成为了智力二级残疾,智商一直停留在三四岁的水平。说来也怪,弟弟从小只听刘侯汝的话,只要她在,他就特别听话,甚至还帮姐姐干家务。但刘侯汝一出门,他就又哭又闹,父母和姐妹都拿他没办法。
刘侯汝18岁那年嫁到了同乡的河沟村,因为担心弟弟,她几乎每隔两三天都要往返20多里地回娘家看弟弟。刘侯汝2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12岁的刘留旦没人照顾,吃喝都成了问题,刘侯汝便把弟弟接到了自己家里悉心照顾,这一照顾就是63年。
刘侯汝与第一任丈夫育有6儿1女,日子过得本就清贫,又接来一个“傻弟弟”,生活更加困难。
弟弟虽然傻,但饭量惊人,一顿饭能吃3个馒头、两碗米汤。丈夫因为弟弟的事和她吵了无数次,但刘侯汝都坚持把弟弟留下。时间一长,丈夫便对这个小舅子怎么都看不顺眼了,儿子、女儿也对这个傻舅舅避而远之。为了不让弟弟受欺负,刘侯汝走到哪里都带着弟弟。年复一年,刘侯汝的7个子女都长大了,唯有这个傻弟弟“长不大”,但刘侯汝始终毫无怨言,如母亲般照顾着他。
刘侯汝33岁时,丈夫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提出要么把弟弟送走,要么离婚。刘侯汝说,我能把弟弟送到哪里去呢?哪有他(丈夫)说的那么简单!虽然有大姐和妹妹,可弟弟一看不到她就又哭又闹,根本离不了她。刘侯汝反复和丈夫商量,但都无果而终。无奈之下,刘侯汝只好选择了离婚,之后便带着弟弟回到了后堰村父母留下的老房子里居住。
34岁时,刘侯汝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嫁给了一名村医。
第二任丈夫通情达理,心疼她带着弟弟无依无靠,帮着她一起照顾,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依靠和希望。后来,刘侯汝和丈夫生有两个女儿,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但和睦幸福。然而,好景不长,丈夫在“文革”中受到诬陷坐了牢。那时,丈夫担心她受到连累,就说劝刘侯汝离婚,起码不连累她和孩子。
于是,刘侯汝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弟弟虽然智力有问题,但身体健壮,可以帮忙干农活。农忙时,姐弟俩就种玉米、谷子;农闲时,就去村里帮忙捡牛粪、干杂活儿,勉强维持生活。
41岁时,刘侯汝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段婚姻,在本村找到了归宿,和第三个丈夫生下了自己的小女儿。彼时,弟弟虽然已经29岁,却是越来越闹腾,不是跑丢,就是打伤乡邻。在刘侯汝51岁的时候,第三任丈夫最终也无法容忍这个小舅子,最后还是和她离了婚。
血脉亲情 感动乡邻
此后,刘侯汝靠种地、干杂活儿、拾柴独自带着傻弟弟生活。现在,儿女们也都成了家,偶尔会回来看看她,给她带些生活用品。刘侯汝目前与四儿子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儿子也经常帮着照顾舅舅。
2015年,阳头升乡党委、政府把刘侯汝和弟弟刘留旦确定为贫困户,分别办理了“低保”和“五保”,姐弟俩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从花季少女到耄耋老人,63年来,刘侯汝没有让弟弟饿过一天肚子,没受过一次委屈。说起照顾弟弟,刘侯汝没有丝毫厌烦,而是把这些都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真的不容易!就是父母待儿女也不过如此吧。”刘侯汝的老邻居、81岁高龄的李文祥说道。
63年来,他见证了刘侯汝对弟弟的不离不弃和悉心照料。
王执平是村里的老支书,他这样评价刘侯汝:“太憨了!因为弟弟耽误了自己一辈子,但要说起刘侯汝做的这些事儿,咱是由衷地佩服和感动。”“她是真正的中国好人,扶贫先扶志,她就是最好的表率,她这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能感染很多很多人,我们现在要鼓励更多的贫困人口先站起来,再动起来和富起来。”隰县县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刘涛说。现任村支书史还平表示,下一步,他们打算把刘侯汝树立成村里的孝老爱亲典型,号召全村人都向她学习。
记者 郝海军 通讯员 马乐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