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薛新平:乐把技术献山乡

2018-01-22 11:11: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54岁的中年人,按照常理会选择待在机关里,而薛新平却选择来到我省国定贫困县永和县任职,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选择呢?

  薛新平毕业于山西农大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一干就是21年。2007年调入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一干又是10年。这几十年的时光里,从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到果树研究室和设施研究室副主任,他一直投身于各种树木果林的实验、探索与研究。

  2012年8月,永和县农民种植的枣树出现“落雨”现象却找不出原因,就请了省农科院专家出诊,由此,他第一次来到永和县。

  在解决枣树问题的同时,薛新平走访了不少农户,这才让他切实感受到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庄稼地里的那点收入远不够全家人的生活,看到这一家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的人们,他的内心被震撼了,发自内心地担忧和心疼他们。

  在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几十年中,薛新平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荣获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然而,面对生活贫困的老百姓,薛新平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成就应该紧紧地与贫困百姓相结合,才会更加有意义,使科研成果的利益和价值最大化。

  从此,薛新平把心思放在了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上,放在了滚热的黄土高坡上。作为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的扶贫首席科技专家,他全身心投入“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实施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真正将知识运用到为民服务中,让农民能从贫困中走出来,奔向小康最终走上富裕之路。

  从2012年到2016年底,薛新平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永和的土地上,常常与农民们泡在一起,身影在果树丛中掩映,忙得忘记时间。加班加点更是常事,有时候累得腰酸背痛,可一想到那些贫困中的人们,薛新平就觉得这点酸疼不算什么。当次日的阳光冉冉升起,他照样精神抖擞地投身其中,累并快乐着。四年里,他向农民教授了不少枣树种植及管理知识,解决了无数枣农在经营中出现的难题。

  这四年,由他组织实施的省级项目有《永和红枣丰产技术》《永和红枣防裂技术》《永和红枣新技术示范》等7项。农民种的枣产量提高了,落果、坏果的现象减少了,收入增加了。在进行枣树的种植管理服务之外,他还积极协助农民扩大宣传与销售,利用电子商务、网络等现代化营销方式进行推销,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同时,他还参与了《永和县经济林管护》院县合作项目的工作,与农科院的同事们研究果树栽培方面的知识,共同实施了《老枣树更新复壮》《中幼树高接换优》及防裂果等项目。

  薛新平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们一起干活,身虽苦、心却甜。几年来,他与这里的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果农们的好帮手,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半个永和人了。

  2016年底,省委推荐部分科技专家在各个贫困县挂职时,薛新平连想都没想就报名来到永和县,他熟知这里的山山水水、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熟知这里的土地与农民,更熟知广大农民内心的苦与乐。凡接受过他指导与服务的农民,一有难点就盼望着他的到来,希望看到他的身影,听他细致的指导与示范,而薛新平也为能在这块土地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充实、自豪与满足。

  任职5个月来,薛新平的足迹已踏遍全县6个乡镇,涉及到苹果、核桃、李子、杏子等果业。他对永和苹果、核桃等产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对几处核桃种植基地的修剪技术、生产过程、科技管护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化建议,同时协调省农科院畜牧所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鹅苗,并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同时,薛新平还组织了3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永和县的脱贫攻坚。2017年他继续推进实施的项目有阁底乡万亩精品果园建设、交口乡百亩核桃高接换优、桑壁镇百亩新品种玉米对比试验田等6个项目。在所有这些项目中,人们都会看到这个专业者朴素而平实的身影,听到他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的讲解,不知情的人大概很难分清他是这里的农民还是省城里的专家。

  他的事迹许多是出自县乡干部们的嘴里,更多是来源于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他们中不少人说,他更像是个邻家大哥、大叔,和他在一起工作自然、轻松。

  作为挂职副县长、省农业科学院的首席专家,薛新平说永和县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对于未来的日子,薛新平说:“退休以后,我还要在这里大干一场,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奉献给这里的村民们。”(高雪梅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