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000亩郁郁松林,连碧青山;3000亩优质果园,云岭飘香;35公里山区水泥路,贯通了家家户户;宝和塔、文化中心大楼、抗战纪念馆、核心价值观教育长廊等连片文化景观和活动场所,依次完工……交出这份优异答卷的,就是尧都区枕头乡枕头村党支部书记徐靖华。
调整产业谋富路
枕头村地处尧都区西部山区,曾是一个煤炭资源村,全村共有520户、2000余口人。2008年,已经60岁从枕头乡党委副书记岗位退休的徐靖华,再次回到村里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煤矿长期开采造成严重沉陷隐患的山沟沟,究竟该如何发展?这成为徐靖华终日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1年2月,徐靖华带领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到外地考察,发现不少地方靠栽植苹果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自然条件与枕头村相近。回来后,徐靖华聘请农业土壤和果树专家,对村里的土壤有机质成分、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年降雨量等进行实地勘察,专家组在认真研究分析后一致认为:栽植苹果应该是一条符合该村实际的农业调产之路。
随后,他专门组织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动员会40多次,征求大家对发展“一村一品”、尤其是对发展苹果产业的意见。在了解到部分群众思想有所触动后,他又组织参观考察队伍去吉县等地参观学习,随之出台了“五统一”调产方案,即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培训、统一修剪、统一销售,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过多年努力,枕头村共栽植果树3000亩,苹果树成为枕头村村民的“摇钱树”。
荒山绿化美家园
枕头村地质结构属干渣石和砂石结构,十年九旱,缺雨少水,加上近几年来的开采,山上植被存活困难,更使当地村民生存环境雪上加霜。晴天煤尘弥漫,雨天黑水横流,昔日清澈的甘泉也变成了苦涩难咽的浑水。对于这种情况,徐靖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徐靖华把枕头村秃山披绿装、旧貌换新颜当作义务和责任,从2009年开始带领全村群众打坑、换土、栽苗、浇水、整修育林坑、镇压、扶苗,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荒山绿化行动。几年间,他自己筹资58万元,新修荒山荒坡生产作业路6公里,硬化了3公里;在此基础上,又筹资160万元,购买白皮松、油松树苗120株,带领全村村民运送树苗、破石挖坑、填土栽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时间的努力,枕头村5000亩宜林荒山荒坡完成造林3300亩,并且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昔日的山坡沟峁已经披上绿装,如今的枕头村,山青了,树绿了,天蓝了,人乐了。
建设新村成风景
“说空话不如干实事”是徐靖华的口头禅。多年来,徐靖华没有放松过为民谋福的脚步,先后筹资250万元完成了枕头村通往6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及其街巷硬化工程16公里;筹资40万元,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舞台一座,为村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筹资80万元,修建了环村公路1.2公里;筹资200万元,重新修建了一座1400平方米、高3层大楼的党组织和村委会活动室;筹资15万元,对村里门楼进行翻修,改善了村容形象。
村容村貌好了,徐靖华又有了新的思考:枕头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和党员群众座谈商议后,徐靖华决定筹资修建文化公园,2015年投资1300万元的枕头村文化公园建成,枕头村抗战纪念馆更是被确立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尧都区党性教育基地”。纪念馆展厅围绕抗日战争,以大量史实、照片、文物,分“全国抗日大背景”“烽火燃烧遍尧乡”“枕头抗日根据地”“喜看老区换新颜”等10个板块,生动展现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主题。近年来,纪念馆先后承担了百余场次的市、区两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坚强堡垒领头人
有人说,农村干部都是出力不讨好,而徐靖华却说,为党分忧,为民解愁,为党牺牲一切无怨无悔,这是入党时的宣誓,时刻不能忘记。徐靖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为党和群众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或是民主生活会,既是“红脸日”,也是“出汗时”。徐靖华总是让班子里的同志给他挑挑刺。他说自己是一班之长,自身不硬怎能带好队伍?全村61名党员开展了“党员与群众比,查经济发展,看谁更富裕;党员与党员比,查党性观念,看谁更先进”的“比、查、看”活动。他们还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讨论制定了党员廉洁守则、“村民行为规范”、“村规民约”。
徐靖华任职以来,在带领村民村中开展农业调产、生态建设和改善村内基础设施上,累计筹资并投入4300万元,其中个人垫资900万元、捐赠400万元。提起村里的变化,当地村民感慨地说:“和前几年相比,枕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好村支部书记,有一个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有一支敢打硬拼的党员干部队伍。”徐靖华也因此连续多年被授予“十佳农村支部书记”“山西省民营造林功臣”等荣誉称号。(韩亚丽 庞芳 马王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