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鸟叔”郝建新的环保行

2018-01-24 10:0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郝建新为在校学生讲鸟类知识。资料图

  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有位“鸟叔”,他可不是韩国那个唱歌的鸟叔,而是位痴迷拍鸟的摄影大咖。几年来,他背着大包小包,扛着长枪短炮,或穿梭在林间,或匍匐在灌木丛,或静静地隐蔽在帐篷中,只为捕捉那林间飞鸟振翅的瞬间。黑鹳、白天鹅、白琵鹭、灰头买鸡、星鸦…前后共有120余位“稀客”的倩影被定格在这位“鸟叔”的镜头里。

  “鸟叔”名叫郝建新。前几年,他拍摄的丁村、汾城摄影作品为两地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他又因拍鸟、宣传环保而受到人们关注。

  说起郝建新与鸟的不解之缘,那要从与一只星鸦的邂逅说起。

  那是甲午年春节后,郝建新像往常一样收拾好照相机,开着车沿着汾河慢慢行驶。猛然间,他发现车窗不远的树梢上挺立着一只小鸟,样子可爱极了。他在车里迅速将相机和镜头装配好,安放在三脚架上,慢慢将镜头伸出,憋着气,忍着呼吸对着小鸟摁了几下快门。“哦,真不错”,在如此近的距离拍摄这么小的鸟,郝建新心里一阵狂喜。

  小鸟并没有飞走,郝建新温和地对它说道:“朋友,我们慢慢就会认识,你会跳舞吗?”小鸟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捋了捋身上的羽毛,在纤细的树梢上,尽情地展示着矫健的“舞姿”:一会儿做个单臂支撑,一会儿又来个孔雀开屏,一会儿又耍个360度大循环,上下跳跃,左右旋转,一连串的杂技舞蹈,让郝建新不断地摁着快门。

  回来后,郝建新请临汾“打鸟人”(摄影圈内把拍鸟统称打鸟)王霖珐老师辨认,才知道那个小精灵名叫星鸦,属于国家级保护鸟类。自此,郝建新踏上了保护鸟类的征程。

  郝建新的足迹遍及丁陶大地,不管在什么地方拍摄,只要听到鸟的叫声,他就跟过去悄悄观察。父子情、兄弟情、恋人情,鸟儿像人一样,那独特的情感表达,让他痴迷。每幅精美的“鸟图”背后,都有着他的艰辛付出。

  有一次傍晚时分,郝建新钻进灌草丛中,静静等候那群栖息在水边归来的鸟儿。为了把三脚架支撑在更靠近湖的边缘,他一不小心脚下踩空,整个身子向悬崖下滑落,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他抓住身旁的一根灌木,另一只手慌忙把三脚架向旁边推去。经过几番挣扎,他终于摆脱困境,这才发现抓在手上的救命稻草是根长满刺儿的小枣树,扎在手掌深处的根刺和手上腿上的划痕让他疼了好几天。有人问他,以后还敢拍鸟吗?他说,当你拍到鸟儿美好的瞬间,所有困难就都不重要了。有次他拍到两只在河边觅食的黑鹳,两只黑鹳体型硕大,款款而行的样子就像模特一样,漂亮极了。还有一次,他拍到几万只鸟在空中盘旋鸣唱,有一种别人领略不了的美,场面震撼极了。

  爱鸟拍鸟成了郝建新最大的乐趣,即使在蚊子成群的帐篷里待上五六个小时,即使裤子、鞋经常被树枝挂得满是洞洞,即使裤腿、鞋里被灌得满是泥水,即使他跟着那群美丽的鸟儿从河西跑到河东再从河东跑到河西,即使每次拍完照往回走的时候都会打趣到“这路怎么这么难走,我是怎么进去的?”他也停止不了拍鸟的脚步。对大自然的爱、对鸟的爱,让他要继续拍下去。

  “鸟叔”不好当,除了要有过硬的拍照技术,耐心、苦心、恒心外,最重要是带着感情去拍,要把鸟视为朋友。

  两年来,郝建新拍了上万张各种鸟类的生活照片,其中不乏稀有珍贵的品种。他拍下了“大沙锥”的妙姿,填补了这类鸟在襄汾县境的空白;“红隼”是县里的旧有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鸟类,居然也被他拍着了。尤其是“白琵鹭”,是世界濒危品种,就全山西在2014年的时候也才只有7只,好运气的郝建新也把它捕捉进了自己的镜头。通过精心遴选,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郝建新编辑出版了《襄汾县野生动物(鸟)名录》(第一卷),填补了襄汾县该项领域的空白。

  因为痴迷,所以不觉得累;因为投入,所以更有激情。说到未来,郝建新说他还会认真地拍下去,深入研究、了解鸟的习性,做鸟类的好朋友。通过拍摄,他教育和引导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的行列中,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丽。(焦玉龙 王璐)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