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想成为一个名医很难,尤其想做一个民间知名的老中医更难。岁月更迭,在广袤的农村,中医被百姓推崇备至。在曲沃县蒙城村,有一位82岁的乡村老中医,为了给乡亲们及时治病,坚守乡村60余年,从青丝到白发,将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执着坚守、妙手回春,谱写了一曲乡村医生的赞歌。他就是曲沃县蒙城村的乡村医生安林山。
医德高尚 远近闻名
安林山从13岁开始学习中医,后又在运城、西安进修。由于他认真好学,加上看病细致,很快就获得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当时,乡村卫生室没有真正规范,病人都是自己选医,由于他看病精准,医德又高,让群众花小钱,还能放心就医,附近的村民都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其他县、市的百姓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安林山的诊室布置很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他的工作台,一个条形沙发供病人休息,墙上挂满了锦旗,隔壁房间布置成中药柜台。后院是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每天找他号脉的人都会排到诊室外面。
“几十年前,安医生就很出名了,我们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都找他看,几服药就好了。”家住襄汾县陶寺乡中梁村的村民张淑香说,“我都70岁了,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都找安医生,可以说他是我们全家的健康守护神。”
胡燕燕是嫁到蒙城村的村民,“安医生医术高明,我自己的病症吃了六服药就药到病除了。”说起安医生,她满心感激。
乡村卫生室看病不像医院要先挂号,而是病人一来要先诊断,并马上抓药,等到结账时病人才说没有现钱,先记账,等到有钱时再送来。这样的事天天都有,安林山也习以为常了,“病人写下的欠条存了好几箱子,可多了,咱从来没有问人家要过。”提起欠医药费的事情,安林山说,“有的都欠了几十年了,有时候我也记不得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林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给村里的五保老人、贫困户免费诊疗,还经常把长期患病的老人召集在一起,义务为他们讲解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用药原则、心理治疗和家庭护理等康复知识,被誉为病人的“贴心人”。
医疗界里 开创佳话
人们常说:“医生是越老越值钱”。但是作为乡村医生的安林山尽管已经82岁,但他认为学无止境,60多年乡村医生的生涯路,让他始终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他热爱生命、敬仰生命,甘于奉献的追求永远在路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并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襄汾县汾道沟有一名病人叫伊根旺,50多岁了,患上了心衰竭、肾衰竭,全身浮肿,辗转前往了多地治疗,也没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家属不甘心、不放弃,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了安林山,在他详细了解并询问病情后,仔细观察病人,将祖传中医偏方和西医进行认真对比研究,制订了一套治疗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药物治疗,病人的病情完全好了。病人和家属给他送去了一面锦旗“妙手回春,华佗在世”以表感谢。
安林山看病,不等病人开口会主动询问病症,一一讲解病情,分析病因,做出提醒。对于病人的各种疑问,他来者不拒,耐心解答。“病人找到咱,就是信任咱,咱得给人家好好看,对得起这份职业。”安林生说。他深知农民的疾病和痛苦。他对群众热情关心,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谈到中西医有何不同时,安林山说,“中医治病是全方位的,这和西医有很大不同,比如西医的炎症,中医称为火,治法也不大一样,中医要综合考虑,全方位的调理,才能治标治本。”
中医事业 后继有人
安林山膝下有八个子女,孩子们多数也跟随他从事医生行业。现在就连孙子、孙女也都报考了中医专业,在他看来,中医事业的发展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孙女安迪很快要大学毕业了。她致力于要继承爷爷的中医发展事业。今年她在爷爷的诊室里实习。“我从小看着爷爷给别人看病,眼看着很多病患最终康复,内心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能救死扶伤,内心觉得甚是安慰。后来上了初中,爷爷也指点我学习,上大学也报考的中医专业,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如今的我更爱上了这个职业。”
现在,安林山的儿媳妇也在诊所里帮忙病人抓药,还练就了“一把抓”的功夫,对照药单,抓出来的药不差分毫。“有的时候忙起来,父亲都顾不上吃饭。”儿媳妇心疼老人说,她希望老人多休息,曾经建议老人只上午看病,下午休息,但是被老人拒绝了。为了病人,安林山坚持全天坐诊,因为他深知,乡村医生是一个平凡而光荣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应该无怨无悔。要有好的医德,让病人少花钱把病治好。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安林山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下雪,他都会出诊。
安林山已是古稀老人,在医学上他没有停步,继续求索不止。在他看来,看病之余,他抓紧时间潜心整理几十年来的行医经验和药方,以使“国宝”中医更加完善和发扬光大,以更加精湛的医术为更多的病者解除病痛,造福于大众。(贾玎玎 贾玲玲)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