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李进学:撸起袖子拔穷根

2018-05-28 10:08: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李进学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在移民新村,向贫困户讲解脱贫政策。

  临汾新闻网讯 5月23日,记者驱车来到吉县柏山寺乡西头村。刚踏入村口,焕然一新的乡村场景令人耳目一新,道路整齐划一,两旁绿树成阴。再看不远处的村民活动中心,各类健身器材与墙壁上“中国梦”宣传画完美呼应。再向村子里看看,那一排排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院里,天真烂漫的小儿正在咿呀学语;白色的墙壁上写着“苏庄头移民新村”几个醒目大字,如今的西头村已经破茧而出……

  “住进新房子,搬离破窑洞,是这些年让我最高兴的事儿。进城更方便了,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也更近了。”贫困户李金荣说出了西头村老百姓的心声。他指着新盖的院子,脸上洋溢着喜悦,高兴地说:“你看,这是我家新盖的院子,多宽敞亮堂。以前住在窑洞里,一下雨,就会掉土或者漏水。这多亏国家的好政策,多亏了咱李书记来帮忙协调。”2016至2017年,在“第一书记”李进学的协调下,西头村集中安置贫困户55户、151人,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难题。

  李进学是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选派到西头村的“第一书记”,黝黑的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饱含着对农村的热爱。因为自小生活在农村,所以他更懂得如何与村民打交道,也更能理解农村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他18岁参军入伍,军营生涯16年铸就了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2015年8月,李进学作为市里选派的第一批“第一书记”来到吉县柏山寺乡西头村。2017年4月市第29批驻村工作队选派时又主动担负起驻村工作队长的职务,6月在轮换时主动要求连任“第一书记”。

  西头村辖西头村、上帖村、苏庄头村3个自然村,有345户、1065人,全村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苹果树有2800亩。截至目前,已脱贫164户、535口人。驻村近三年来,李进学协调资金修建乡村舞台和村级活动室,对村内主巷道及3个自然村的公路全部进行硬化,组织爱心人士对西头小学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同时,硬化排水渠1300米,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完成了果园灌溉工程……

  路子对头,发展才有盼头。一直以来,西头村发展苹果产业,但由于苹果产业见效慢,到第五年才能挂果,导致部分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因此,李进学多方考察,决定试种“玉露香”梨树80亩和秋月梨60亩,改善了产业种植结构单一局面。工作之余,他常常向专家学习果树管理技术,指导村民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

  4月7日,一场“倒春寒”使苹果花受冻,造成苹果树大面积减产,给村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研究灾后补救措施,李进学和村“两委”班子决定与乔李人农场达成合作意向,由农场前期提供一个月大的芦花鸡鸡苗,6个月出栏时负责保底回收,如果农户卖的价格高也可自行销售,免除村民的后顾之忧。5月9日,第一批签订协议的芦花鸡鸡苗200余只已发放到农户手中,5月26日第二批1000余只鸡苗进行发放。

  西头村党支部书记曹安中说:“芦花鸡养殖技术简单、受益见效快,村民们就不再担心苹果受灾后没有收入了,同时也能让村民多一项致富渠道。李书记能从实际出发,把资金用到点子上,就是真正做到了撸起袖子,为百姓办实事。”

  “李书记工作扎实,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炕头一坐,就立刻与老百姓拉起了家常,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发动贫困群众‘去穷志’。同时,通过发展产业项目,让村民有了打工的好去处、增收的好法子,提高群众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拔掉西头村的‘穷根’,实现村民彻底的脱贫致富。”市运管局挂职干部徐文亮感慨道。

  对于未来,李进学计划拓展梨树产业,同时通过林下种植蔬菜、瓜果等完善特色种植,为下一步乡村旅游奠定基础。“我相信,只有抓住产业这个龙头,才能实现‘造血’式扶贫,让我们西头村的老百姓稳定脱贫,过上好日子!”

  记者 王婧 郑远飞 摄影报道

苹果园里,李进学与挂职干部徐文亮一起查看果树管理情况,并向村民孙勤中讲解最新的苹果种植技巧。

李进学来到领养到第一批鸡苗的贫困户刘官子家,再三向老人嘱咐芦花鸡的养殖要点、注意事项。老人激动地说:“进学这娃人真好!”

65岁的贫困户王香娣和老伴宋连生患有多项疾病。李进学了解后,向他们宣传“双签约”扶贫政策,确保因病致贫的老人能得到及时治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