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李明文:大山深处 他用伛偻身躯为家撑起一片天

2018-05-30 20:35: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阅读提示    “今年后半年这两头牛就要下犊子了,如果每头牛都能生两头小牛,就又增加了4头……”5月中旬,记者在隰县采访时,今年74岁的午城镇水堤村村民李明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开心事儿。

    


    临汾新闻网讯 老汉盖起“第一洋房”

    提起李明文,能人,吃苦、乐观……”等词汇是村里人加在他身上的标签。村民刘海龙介绍,李明文一家是后来迁到他们村的,但他特别能干,会木工、瓦工等手艺,还特别能吃苦,很早就在村里落了户并盖了6间平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们村头一户盖“洋房”的。不仅如此,他的孙女还上了大学。

    说起李明文,许多村民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已过古稀之年的瘦小老汉,用伛偻的身躯为全家人撑起一片天。

    5月的隰县,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正午时分,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小村落显得格外安静。此时,水堤村的大多数村民都已经从地里回来,忙着做午饭。等了许久,记者才看见一个瘦小的驼背老汉骑着一辆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芦苇,匆匆从地里赶回来喂牛。“今天的天气真好,就是有点晒……”李明文把三轮车停好后,招呼记者一行人进屋。

    李明文家的这几间平房,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但从房子外面装饰的图案和大门楼上的琉璃瓦,都可以看出,这个建筑曾经很风光。“我这个房子是自己动手修的,当时在村里是头一家。那时候,儿子找媳妇,许多女孩都愿意嫁过来……”说起曾经的风光,李明文语气里带着自豪。后来,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光景便日趋衰落了。

    老汉肩负家庭重担

    李明文缓缓道出过往。他以前在阳头升乡的下吾子金村居住,因为自己有手艺,经常到公社干活,后来为了干活方便,就把家搬到了水堤村。李明文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初中毕业后患了抑郁症,结婚后病情越发严重并离婚,生活还得靠老俩口照顾;二儿子和姑娘各自成了家,搬出去住了;大孙女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现在已经上了山西农业大学。

    “这几天,老伴进城给女儿伺候月子,家里就剩下我和患病的大儿子……”这段时间,李明文干农活儿、喂牛、做饭、照顾病人……很辛苦。今年雨水多,芦苇长得好,趁着端午节快到了,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地里打理这些芦苇,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老汉执著一路向前

    说起芦苇,李明文打开了话匣子。芦苇以前村里人都用来打席子,他十几年前就从河南老家挖来了芦苇根种在河边,可是一场大水把芦苇冲得精光。后来,他打听到永和县有芦苇,就骑着自行车去永和,花了4天时间将芦苇移植到村里,后来还成事了,一年卖叶子就收入好几千元。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都喜欢用新鲜的芦苇叶包粽子,每到端午前后,城里人就开着车到李明文家买芦苇叶;村里人包粽子,就直接去掰叶子。由于李明文经常给村里人干木工、瓦工活儿,从来不收钱,所以他在村里的人气很好。

    “每天4点多,他就去地里干活儿,丁零当啷吵得大家都睡不好觉……”村民刘海龙开玩笑说,李明文勤快能干,别看人老了,却是家里的顶梁柱。

    李明文不但勤快能干,还有信心毅力。2003年,扶贫部门给村里的贫困户每家一头牛,后来,许多人都不养了,只有李明文一直到现在还坚持养牛,最多时养了11头。

    “特别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些牛帮了我大忙了。两年前,老伴因为乳腺癌做手术,花了十多万,要不是这些牛,真不知道该咋办了。”李明文说,扶贫政策特别好,干部们想着法子让村民们赚钱,但是咱不能躺着只靠政府帮,关键还得自己干,在政策引导下自己脱贫致富。别看李明文已经74岁,但是他的心劲很大,上大学的孙女就是全家的希望。

    老汉撑起一片蓝天

    “李明文确实不容易,现在一家人都靠他一个人撑着。”水堤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智星告诉记者,根据李明文家的情况,村里给他们家办了低保,申请了退耕还林款项,并帮助他们家入股大象集团,每年能得到分红。同时,还申请了医疗救助、慢性病补贴等。2017年,李明文已成功实现了脱贫。

    “我一个外乡人,能在这里扎根,全靠大家的帮衬;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还要努力干……”李明文的话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是发自肺腑的,朴实而有力。

    采访结束,李明文挥手告别众人。由于多年的操劳,李明文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岁月在他那古铜色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犹如黄土地上的沟壑,在沟壑中流淌过的汗水见证了他的辛劳。

    李明文,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用伛偻的身躯成功实现了脱贫,也为全家人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

    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