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不激进,不冒险,不浮躁,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经历了外出打工、摆摊经商、杀猪养鸡、农田耕作、生猪喂养等人生历练后,从一贫如洗,到拥有一家年出栏100余头的养猪场,一座10余亩的果园,一家经营副食日杂的综合便利店,每年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他最懂得人生不能将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970年出生的梁小立,有着和普通70后相比太过沧桑的面容,黎黑的肌肤,刀刻斧镌般的皱纹,沟壑纵横,状若枯橘。他发干身瘦,齿有缺失,裸露在外的胳膊上青筋暴出,一看就是长期从事苦重劳作的人,是在人生的层层苦难中一步一步趟出希望的人。他的发展之路,固然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程如影相随,却又有着不一样的风骨,有着不同于这个时代的淡然、从容。
用实际行动对明天负责
在中垛乡南坪村,梁小立有着吃苦耐劳的好名声,他四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要忙到晚上11点左右才肯停下手里的活计。
从梁小立记事起,贫穷就像身上的胎记一样如影随行,家里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光凭几亩薄田很难维持生计。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村里人去建筑工地,边当小工边跟着师傅学手艺,并在学成之后当了泥瓦工,虽然工资从每天5元涨到8元,后来又不断随行就市地增加,可他始终觉得漂泊在外的感觉并不美好,照顾不了家里的高堂双亲,也兼顾不了家乡的人情世事。终于,1990年,他与中垛村的强秀珍结婚后,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家乡。上有父母双亲,下有三个儿子,一家七口人,单凭不到6亩的承包地,日子可想而知的艰难。
好在强秀珍和梁小立一样,是个不服输的人。小两口很快达成共识,承包田里除了粮食蔬菜,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家里养猪喂鸡,贴补家用,有果实就拿去集市售卖。他们在地里栽西瓜、栽烤烟、种杂粮,在家里养了几头猪,几只鸡仔。春播秋收,耧耙耨耱,饲猪喂鸡,起粪清场,两个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眼里手里全是活儿。西瓜成熟了,就拉去附近的农村集市、县城街道售卖。猪仔养肥了,就等逢年过节将之宰杀,将热气腾腾的新鲜猪肉摆上村里人的餐桌。
日子细水长流,梁小立和强秀珍也在慢慢积累着经验和身价。结婚时,因为条件有限,他们借住了大哥的窑洞当婚房。申请宅基地后,因为没钱修房子,全家人挤在几间低矮的小平房里。上世纪末,两个人在宅基地上建起5间大平房,养的猪也从两头增加到十几头,进而100余头。他们用汗水、用劳苦、用勤勉,一点一点积累着自己的人生。
而今,他们除了这个百头猪场,还承包了十几亩果园,在村口开了一家利百家便利店。
采访是正午,梁小立显得坐卧不宁。一问,才知道他从早晨起来,先去猪场给猪喂食喂水,然后去果园施肥打药,午饭刚过,笔者就来了,正常这个点,他该去给猪喂二次食,添二次水。
他骑着摩托车,火急火燎,朝着猪场去。
猪场不小,猪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他提一只桶,舀了满满一桶饲料,拿只大马勺,一个圈一个圈地挨着添料。接着他又提着水桶去接水,依然是一个圈一个圈地挨着过,将水倒入圈内的池子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行动迅捷,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也就几分钟时间。接着,他拿把铁锹,进入猪圈,将猪粪从猪圈里扔出来。
梁小立在猪圈里埋头苦干,无暇再顾及笔者的提问。他头上,很快沁出细密的汗珠,折射着太阳的光线,一闪一闪。同行的村委会主任告诉笔者,这个猪场,是梁小立的一部奋斗史,是他养猪历程的见证。
猪场靠南的一排猪舍,还保留着木栅栏围就、黄土填圈的状态,这是梁小立最初的猪舍。他就在这样的猪圈里,把猪从2头养到100头,后来经济富裕了,才拆了旧猪舍,用砖盖了几排新猪舍。在他2017年新建的一排猪舍里,几窝小猪崽在阳光照射下,活蹦乱跳。
梁小立忙碌着。果园打完药,该疏花蕾了;便利店的货卖得差不多了,该补货了;大儿子梁鹏飞谈了个对象,该张罗给娃儿结婚了;二儿子梁鹏彦在外面打工,得操心让他走正道啊;小儿子梁鹏波在上高中,课程可不敢落下;老母亲84岁了,该在有生之年享享清福了……
梁小立的心里,绘着许多许多蓝图,他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蓝图变为现实,让全家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为未来,他不停歇!
用质朴行动点赞人生
梁小立的发展史,没有宏大的铺排,没有周全的计划,没有这个时代惯有的巧使力妙用劲,有的是一步一步地稳扎稳打,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苦干实干,是老百姓“穿衣吃饭看家当”的朴素价值体现。
二十多年前,村里给他批了宅基地,可当时他在打零工,手头上没有余钱,只好在院南盖了一排简陋的小平房。之后,他有一点钱就干一点活,先是打地基,接着起主体,现浇打顶,然后装门装窗,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20年。直到现在,他5间平房的装修工作还在进行中。别人家都装了铝合金门窗他家的窗棂却还保持着上个世纪的特色,实木门窗刷了红漆,跟墙上的白瓷砖有点不大合拍,却是他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最佳明证。
同盖房子相同,他从2头猪养到100头,也耗费了近三十年时光。结婚初,他和妻子就在家里养了两头猪,剩菜剩饭喂它们,油渣麸皮喂它们,粉碎的玉米大豆也喂它们,他一步步摸索猪的习性,了解猪的脾气,和猪磨合着,先是抓小猪崽来喂,后来,他就公猪母猪一起养,让猪们自己繁衍生息。直到现在,他的猪场还沿袭着老传统,由公猪母猪交配后生产小猪崽。为的是节约成本,也为的是自家猪生下的猪崽养起来放心。
梁小立喂猪,还有一样老习惯,30年没有变过——他坚持给猪吃玉米麸皮。以前,大家都这样喂猪。猪吃粮食,生长周期缓慢,从幼崽到出栏,大概需要7个月左右。后来,市场混乱了,人们学精了,就给猪喂养添加了激素生长剂的混合饲料,这样,猪的出栏周期缩短到三四个月,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可梁小立坚持老办法养猪,每年都会将自家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全部种上玉米,也会收购村里人的玉米麸皮用来养猪。他家的猪,也就足足要在圈里长够七八个月。
正因如此,梁小立的猪就很畅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村里人会提前预订,他就挑选出最壮硕的猪来,并经过防疫部门的检测,亲自将猪宰杀,给村里人送上最新鲜、最放心的猪肉。
这个走过48年人生历程的中年汉子,没有向银行贷过一分钱,偶尔周转困难向亲朋好友借钱,也会在第一时间还给对方。他总说,人生在世,有一分钱干一分钱的事,不能贪多冒险,更不能激进。倘若问他一个问题:30年前,你有没有想过扩大猪场规模,养100头猪。他肯定会笑着说,我没想这么多,从头到尾,我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就像我问他:有没有想过将猪场建成现代化猪场,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他就这么回答。也像我问他:有没有想过,三个儿子娶媳妇,可能需要100万。他也这么回答。
有一分钱干一分钱的事,走一步看一步,是梁小立的生存哲学。他从一贫如洗到如今坐拥这么多实体,靠的也是这样的哲学。
用行动向时代致敬
2015年,梁小立因胃穿孔住进临汾市人民医院,手术前后一共花费2.4万元。这是梁小立生命中唯一一次动念想请求政府救助。除了新农合报销的9000余元,他还有1.5万元的亏空,倘若政府能贴补一点,他就能宽余一点,就能多养一只猪,多建一个猪场。
但,念头动了,他却没有行动。采访中,他反反复复说:“有很多人过得不如咱,咱还能过得去。”
妻子强秀珍则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干一会儿活儿。”
世界上最幸福的婚姻,就是两个人有共同的价值观,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梁小立和强秀珍这对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夫妻,用30年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也走出了一条“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幸福路。
而今,梁小立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凭借良好的家风,他们很小就懂得体恤父母,会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打定主意,不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要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在继续,明天会发生什么,永远没有人知道。但我们相信,梁小立一家,为这个时代树立了标杆:勤劳就能致富,吃苦就能享福。
采访快结束时,我们来在村口的利百家便利店,见到了梁小立的大儿子梁鹏飞。这个25岁的大男孩,像他父母一样,勤劳朴实,本分善良。他说,作为农民的儿子,未来的希望还在这方土地,他会紧紧驻扎在这里,沿袭父母的传统,稳扎稳打,将日子继续下去,也将梦想继续下去。
这是梁小立全家人最朴实的愿望。(梅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