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杨小三,吉县车城乡朱家堡村村民,现年54岁。同所有农民一样,杨小三憨厚善良,让人一见就觉得亲近,脸上总是挂着丝丝微笑,流露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无比热爱。他是弱小的,但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用一双长满茧的手去播种、去收获。他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本村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几十年前,朱家堡村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七沟八梁,十年九旱,人畜饮水都困难。1981年父亲去世时,还欠信用社贷款3100元。家中兄妹5个,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母亲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而常年胃疼。“当时的情况不能提,一提就想掉眼泪。”杨小三回忆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常年饿肚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馒头。野菜就顶半年粮,春天就上山捋槐花、挖苦苣,夏天在地里割灰条,秋天拾蘑菇,只要是地里长出来的野菜都能用来充饥。
因为家里穷,1990年27岁的杨小三到妻子家做了上门女婿。“结婚时什么家具都没有,在媳妇姑姑家借了一个箱子,三天后就还回去了。”结婚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兄弟姐妹,还父亲生前所欠下的贷款,还要赡养岳父、岳母。为此,杨小三除了种地外,平时只要有赚钱的活儿都要干,去乡宁煤矿打工,上山刨药材、打连翘,几年来,他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即使如此辛苦,日子依然过得很拮据。
那时,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引导农民栽种果树。出于对新生事物不理解,村民们都持观望态度。杨小三最先响应,在自家5亩地里栽了果树苗。从此,杨小三白天打理果树,晚上钻研果树管理,一心扑在果园上。刚开始几年,果树不到挂果期,没有收入。家人埋怨他把钱打了水漂,杨小三有些不服气,他坚持在挫折中不懈学习果树管理技术。
曲折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是行不通的,管理果树也是需要技术的。因此,杨小三牢抓各种学习机会,不管是县、乡举办的各种培训,还是外出观摩学习。只要有时间、有精力,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在没有培训的时候,杨小三就利用闲暇时间在家自学,通过看书、看电视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
2010年,全国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在吉县农村展开,一时间,摸惯了锄头把的农民有了摸电脑、触网络的机会,时代的发展一下子将农民与现代网络对接上了,宽带网拉到了山旮旯,这让杨小三喜出望外。每天只要有时间,他就到村委会观看远程教育学习。2011年,他的果园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更宏大的目标在杨小三心中点燃。
2012年,看到有村民往外承包果园,早有想法的杨小三立刻贷款、借钱,用2.1万元将果园承包下来。俗语说:“人勤地不懒”,由于果树管理得当,2017年,杨小三卖苹果收入近10余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杨小三在走上致富道路之后没有忘记这句话。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果树,开始向他请教,学习苹果种植技术。由于村民们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果园不够得心应手,老实忠厚的杨小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果园管理的经验和村民们分享。很多村民在他的帮助下,管理果园的技术日益精进,收入也年年新高。
杨小三时时关心其他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村里的贫困户池长胜、徐路德、杨财柱、张印安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生活艰苦,缺乏科学的果树管理技术。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杨小三不管再忙再累,都要在剪枝、施肥、疏花、套袋时到贫困户家里手把手地教他们,不光把窍门教给他们,还充当助手。在杨小三的指导和帮助下,2017年年底,4户贫困户通过苹果种植全部实现产业脱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杨小三的带领下,苹果种植在朱家堡村大力发展,很多村民有了种植经验,每年按时令进行果树管理,苹果产值大大提高,精品苹果为村民带来了收益、带来了希望。(胡安娇)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