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行医不读书怎救膏肓于指掌,看病应明理方知脉象有沉浮。”这副墨香味较浓的书法对联,出自洪洞县辛村乡南段村村医郑海明之手。
郑海明为患者配中草药。
郑海明1998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1999年坐诊村卫生所至今。期间,苦学中医兼修书法,又以“胃安堂主人”名号和书法闲章示于外人。
南段卫生所地处洪洞县城飞虹西大街睿祥佳园,卫生所分上下两层,一层是卫生所,二层是书法室。环顾卫生所四周,墙上没有挂锦旗,而是挂着“大医精诚”“兰亭集序”等书法作品。郑海明给病人开药方子,也是用毛笔加墨汁写成的书法小作品。
郑海明的妻子胡苏华是一位药剂师,平时与郑海明料理卫生所的业务,夫唱妇随,是标准的贤内助。胡苏华说:“海明把锦旗一堆放在床下面,不让挂,满世界挂的是书法,你说这是书法室还是卫生室?人家许多同行甚至徒弟,看病做广告,海明却傻乎乎地练字哩,说他没有商业意识吧,他脸皮厚也承认。”
不管妻子胡苏华说啥,郑海明的内心和外表,总是像水一样的平静。来卫生所看病的患者都知道郑海明是医生,也知道郑海明是书法家。对郑海明来说,正常情况下,病人来小坐看病,忙碌一阵子是天经地义的,但到年关时分,小区有写对联的、挂条幅的,还有慕名而来求字的,就造成了求字的比看病的人还多的现象。而郑海明总是像往日一样,耐心地承诺着每一个人。郑海明说:“书法关键是兴趣,千金难买愿意。不管笔墨纸砚花多少钱,我愿意,我把这看作是对患者进行心疗的一种方式。”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谈书画之余,便谈到医道之窍、做人之本,书画与医道之间有一个相同的“悟”,让郑海明在两个行业中游刃有余。
洪洞县堤村乡北石明村中医杨金才对郑海明评价颇高。杨金才说:“当下研究中医者,中青年人少之又少,郑海明能书医集于一身,尤为难能可贵。”为此,杨金才将自己40年著成的《杨金才医案选》亲自上门送给郑海明,鼓励其在医学、书法道路上不断求索。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意思是说,有这样一种愚蠢的人,学了几年医,便觉得自己学得很好了,以为普天下的医生数自己最高明,没有不能治的病;等到治了几年病,才明白医道之深奥艰难,才知道对许多病症还是没有好方子,一筹莫展。从医多年来,郑海明时刻以此来勉励自己。在工作中,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忧病人之所忧,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临床疗效作为硬标准,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
去年6月,一位霍州的患者慕名来南段卫生所就诊。这名患者77岁,自诉失眠、食欲不振、胃脘时疼、冷感、大便时溏时干,去过北京、太原、西安,中西医都看过,效果不好。郑海明经过望、闻、问、切,发现他脉沉细弱,舌淡苔白厚,证属中阳不足,久则及肾,时间太长兼有肝郁,属典型的疑难杂症。郑海明用自拟温胃补肾安神汤三剂,3天后,患者复诊自诉夜已能眠,冷感消失,食欲稍好。患者服药27服后,今年7月又来复诊,已白胖、精神很好,自诉一年来正常饮食,未有不适。他感动地说:“郑大夫真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南段卫生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看病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卫生所免不了有欠账挂单,天长日久,也有一笔不小的数目。对郑海明来说,这些数字仅仅是空头数字而已,并不代表任何利益。更难能可贵处在于,郑海明从医二十余载,竟然不折不扣地遵循名医名训,每隔两三年,对困难户挂账一律销毁烧净,以示医德。郑海明说:“在我眼里,只有望闻问切,没有富贵贫穷。”对此善举,郑海明妻子胡苏华积极赞成,她说:“海明医术高超,学问也深,他经常给我和孩子讲华佗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讲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咱行医就是图病人健康、医生心安,大家平平安安。”
郑海明多次参加社区健康宣传和当地书法交流,广受好评,并获社区优秀医生、爱心书法家等荣誉称号。
记者 范韶华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