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孙艳玲——孝老爱亲的好儿媳

2018-10-19 09:45: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基与安身立命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孙艳玲出生于1974年,是临汾市广场管理处一名普通的职工。2006年婚后一直与公婆共同居住至今。12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与兄弟姊妹、妯娌和睦相处,十几年如一日,被邻居们交口称赞。

  孙艳玲的丈夫薄海华,原临钢炼钢职工,2012年临钢分流,被分到清徐县,后又被分到吕梁岚县矿业公司工作,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肩上,对此,她毫无怨言。她认为作为妻子理应为丈夫分忧,为了不让丈夫操心家里,安心工作。孙艳玲总是报喜不报忧,一个人默默地付出、承担着。

  公婆年近八旬,婆婆长年腰痛,骨质疏松严重,骨头粉碎性骨折,有时痛起来,几天不能下地,孙艳玲就每天给老人洗脸、端水、端饭、喂药,婆婆年事已高,胃肠蠕动慢,气上行不能下行,有时一口饭吃的不合适,就呕吐不止,她就帮老人轻拍背、推摩,让老人舒服些。婆婆还经常便秘,好几天不大便,孙艳玲就给婆婆挤开塞露,有时用手帮老人抠大便,她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逢人便说“艳玲这个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后来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孙艳玲特意买了榨汁机,每天早晨一起来,先榨两杯苹果汁或菠菜汁,给两位老人喝。

  2014年,孙艳玲的公公80岁,小脑萎缩,又有脑梗,说话不清楚,行动不方便。起初,自己拄着拐杖、扶着柜子和墙,还能走路、上厕所或自己出入卧室,到了三月中旬,病情突然加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了。婆婆也已81岁了,又常年有病,根本照顾不了公公,孙艳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伺候公公吃喝洗漱不是难题,但刚开始的时候,公公用手推她,不让给她擦洗身体,孙艳玲就对公公说:“爸,海华不在家,我是晚辈,是你儿媳妇,你是我父亲,照顾你是应该的,我替海华给你尽孝。”经过孙艳玲苦心劝说,公公打消了顾虑,不再反对。从此以后,每晚,孙艳玲和衣而睡,不敢关房门,不敢睡熟,怕老人有事听不见。半夜起来,看看纸尿裤湿了没,需不需要更换。早晨一起床,再看下。然后,赶紧做饭,再帮公公穿衣,扶他起床下地,两手拉着公公,一小步一小步不停地鼓励他,慢慢地带他到客厅沙发上坐下。她公公体重70公斤,人比较胖,而且胆小、怕摔,不会随着孙艳玲一块使劲,反而逆着使劲。每次从下床到客厅就需要好久,累得孙艳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老人吃罢饭,她就赶紧收拾老人弄脏的床单被罩和衣物,洗完,晾上,安顿好老人,这才能上班去。每天一下班,她赶紧回家,给公婆做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了四年多。经过她的精心照顾,老人的病情没有恶化,并有所好转。

  孙艳玲家住临钢二区,临汾城东边,家离单位较远,骑电动需要半个小时。在单位,她主要负责广场舒心办的工作,协调锻炼团队,组织活动等等,还兼顾办公室的一些工作。她从未因为家中的事而影响工作,对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而且团结同事、热心助人,曾多次被市住建局和公用局评为优秀党员。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孙艳玲却能四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公婆,她的付出,她的坚持,她的善良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就是我们身边最美的孝老爱亲好人。

本报记者 李 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