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曾经,他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备课讲课、教学研究,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如今,他是一名脱贫致富的能手,先行先试、产业致富,受到全体村民的信任——他就是蒲县太林乡高阁村“第一书记”闫东锁。
十年前,闫东锁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蒲县一中任历史课教师,8年后他又任职学校办公室主任。2017年2月,根据组织部门选派,闫东锁离开熟悉的校园,背起行囊走进了高阁村。从此,他把这里当成了家,扛起了高阁村致富增收的重任。
面对这份从未接触过的工作,闫东锁直言:“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我必须全力以赴,决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
一年多来,他每天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大棚里劳作、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交给高阁村。他牵头搞起了羊肚菌养殖,为村里的蜂农寻找到销路,还为贫困户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闫东锁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高阁村民的广泛好评,成为大家心目中实打实的好书记。
因地制宜上项目 壮大了集体经济
高阁村位于蒲县东北部的群山之中,土地贫瘠、山梁陡险是这里的典型地貌。高阁村辖4个自然村,人均耕地少,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玉米种植和养牛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该村原有贫困户66户、221人,从2015年至2017年共脱贫46户,目前还有20户贫困户。
初到高阁,闫东锁沉下身子,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了解实际情况;一次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认识到,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了各项事业的停滞不前,必须找项目、促发展、促脱贫,壮大集体经济。
没有产业、难以致富;没有方向、寸步难行。在太林乡组织的学习和考察中,闫东锁结合高阁村实际重点,着眼于食用菌种植项目。他带着村干部赶赴运城、隰县、吕梁等地考察,发现高阁村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羊肚菌生长。大家一致决定:种植羊肚菌、甩掉穷帽子。
项目定了,资金却没有着落,村干部们都发了愁。蒲县常兴煤业有限公司是高阁村辖内的唯一一家企业,多年来已经为村里和村民务工就业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没办法,还得寻求企业的帮助。闫东锁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前往常兴煤业公司沟通,最终获得企业给予的10万元资助。
有了资金,高阁村的羊肚菌种植项目顺利起航。在高阁村民热切的目光中,5座种植大棚拔地而起,承载起高阁村产业致富的新希望。
对所有高阁村民来说,食用菌种植是个新鲜事儿,大家都没有接触过,对闫东锁这个城里长大的小伙子来说,则更为陌生。温度、湿度、通风……哪一个步骤都不敢掉以轻心。闫东锁购买了相关书籍,一宿一宿地看书、学习,又多方联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天天打电话、求指导。他天天钻进大棚里劳作,常常是满身尘土两脚泥,那个曾经满身书卷气的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庄稼人。
今年5月份,满载心血的羊肚菌收获了。5个大棚生产羊肚菌60余公斤,产值达到1.5万余元。尽管种植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经过了解,高阁村的羊肚菌产量成为周边县(市、区)里最好的,高阁村羊肚菌一举打出了名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方式搞帮扶 解决了蜂蜜销路
2017年8月,蒲县有关部门组织部分党员干部赴吕梁进行考察学习,闫东锁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兴县的电商服务中心和产品展厅观摩时,接触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仅仅几个月的闫东锁被震撼了。他久久驻足在琳琅满目的展台,看着品种繁多的农业土特产,心里却想的是“哪个适合我们高阁村?”
观摩中,一种蜂蜜产品吸引了闫东锁的目光。“蜂蜜高阁村也有啊,而且是土蜂蜜。”闫东锁决定,回去就了解村里的养蜂情况,争取把高阁土蜂蜜做大做强。
回到村里后,他走访了村里几名养蜂户,掌握了高阁村养蜂情况。闫东锁介绍说:“高阁村的土蜂蜜品质较好,但是因为地处深山导致销路不畅。另外,原有加工方法不科学,大伙儿又是零散养殖,产品的竞争力不高。”
随后一段时间,他上网查询土蜂蜜的相关资料,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了解产品价格,与蜂农一次一次座谈,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解决之策。
为了解决蜂农的后顾之忧,他个人出资1.5万元以市场价收购了蜂蜜产品,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压榨,然后统一产品包装,拓展销路,并通过电商形式进行上网销售,经过实践,效果不错。他还组织蜂农进行了培训,鼓励村民养殖土蜂,用卖蜂蜜的钱给蜂农免费发放防蜂服,激发了群众发展养蜂产业的热情。
今年,闫东锁和村“两委”沟通后,注册成立了蒲县达康农产品有限公司,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10万元对闲置用房进行改造。目前,加工厂房的施工临近尾声,即将投产,高阁村蜂农的养殖热情更高了。
为民办事解民忧 贴近了村民的心
闫东锁把高阁村当成了家,把全村人当成了家人。大家信任他,大事小事都来和他商量,谁家遇到困难也来找他。
神坡村民小组的田玉保是高阁村的五保户、贫困户,身体状况较差,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直肠癌。虽然五保户的治疗费用全额报销,但是需要患者个人先行垫支,这个没有收入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田玉保的侄女找到闫东锁,把希望寄托在这名年轻的“第一书记”身上。
先行垫支是政策要求,可田玉保确实无力支付。“人命关天,迟一天入院就耽误一天的治疗。”闫东锁情急之下,拨通了省民政厅的电话寻求解决办法,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情况后也非常着急。经过省、市、县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申请到5000元大病救助,田玉保顺利入院进行治疗。
这一年多来,闫东锁把高阁的建设放在心里,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里,当他了解到河槽对村民带来的安全隐患时,多方寻求资金修缮了河槽水坝;当村民因饮水问题找到他时,他又多方奔走争取到水利部门支持,进行了农村水网改造;为支持当地教育,他个人出资给学校捐赠了冰柜等物品;他为贫困户办理了慢病卡、为患癌贫困户发布了网络求助、为参加体检的妇女解决了交通费用……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这位从学校到农村的“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的高阁村,产业明晰,满足了不同劳动力的发展需求,村委带头促增收的模式成效明显;
如今的高阁村,未来可期,三大产业目标已经确立,村民们有了信心和奔头。
面对群众认可的眼神,闫东锁备感欣慰之余又自我加压,他说:“农村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一定扑下身子、全力以赴,我们高阁村的明天充满希望。”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