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斌向参访者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摄于2018年9月中旬)
历时15年、耗资200余万元的2.6万件红色藏品,浸透了刘晓斌的心血。
临汾新闻网讯 一枚枚像章、一尊尊塑像、一份份旧报刊、一幅幅宣传画……眼前,数万件积淀着红色文化内涵、承载着红色历史记忆的藏品令人震撼。但鲜有人知道,这些藏品背后是一个70后中年人怎样的执著和痴迷。
乡宁人刘晓斌,是同晟达煤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专注红色收藏15个年头,用逾200万元的藏品建起了“红色纪念馆”,以一己之力传扬着红色文化,荡涤着人的心灵。
■山沟里的“红色纪念馆”
车坡,隶属于乡宁县光华镇坪坡村委的小村庄,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同晟达煤业有限公司的缓建矿井所在地,一处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之地。远远望去,青山掩映下飘扬着猎猎红旗的两排小楼煞是亮眼。
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还未抵近这排小楼,一曲高昂激越的《社会主义好》已和着山风抢先进得耳来。
迎接我们的微胖中年男子,近视镜下是略显倦意的面庞,随行人说他就是刘晓斌,头天晚上刚刚从河南“淘宝”归来。
刘晓斌不善言谈,几句寒暄之后,就把我们领进了他的“红色纪念馆”。
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是宏大和不可思议的。在由会议室改造的偌大展厅里,四壁挂满了各种式样的领袖画像,倚墙而立的是近百面绘有花卉、写有语录的镜子,条桌上摆满了各种材质、不同造型的伟人塑像,居中的展台上则整齐码放着各式毛主席像章,足足绵延二三十米……
此时的刘晓斌变得健谈起来,一件件宝贝似的藏品有怎样的历史背景、怎样的时代价值,以及怎样的收藏经历,他都能娓娓道来。
这些利用矿区办公场所改造的展馆,共有8个展示厅、1个董光华烈士纪念馆和一个影像厅,建筑面积总计1280平方米,让人惊奇的是,其中的藏品全部由刘晓斌个人自费收藏。一份并不全面的统计已足以宣示藏品的数量不菲:各种毛泽东主席像章两万余枚;各类教育宣传画1000余幅;红色书刊、杂志、党刊3000余册;红色版刊1000余份;铁质毛主席画像、铝板像、塑胶版画、含有红色文化色彩的镜子600余件;标载毛主席语录镜框500余面;石膏塑造软硬塑质、铜质、瓷质及玻璃质毛主席像百余尊。
“震撼!震撼!”面对2.6万余件之多的各类藏品,同行观者不禁感慨,倘若不是涉足其中,很难想象在这偏僻的山沟沟里,竟然藏着这样一个规模了得的红色纪念馆。而对于这些藏品的主人,我们更多了几分好奇。
■痴心红色收藏十五载
“……我要寻找一个心灵家园,一种精神寄托,一个情感归宿,一种人生的成长。担当精神支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信仰、情怀,支撑着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希冀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一次一次被提起、被传颂、被传承。”
这是刘晓斌在《信仰的力量》中的一段话,被他视作回答为何痴心红色收藏的自白。面对今天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同时,一些人的精神生活陷入空虚,刘晓斌设想着能够通过收藏红色藏品来传播红色文化,从而唤醒深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使之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
自2003年开始,他开始收集与毛主席及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关的物件,15年来,“我像着了魔,沉迷其中”。
是的,刘晓斌痴迷了。前些年,只要一打听到谁家拆房,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那里,钻进摇摇欲坠的老窑洞,爬高上低,灰头土脸地揭下墙上旧时的宣传画。久而久之,主家见此情状,诧异之余也多了些许理解。
2017年4月,刘晓斌只身前往素有“鬼市”之称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在这个“全国最大、品类最全的收藏品市场”里激动着、兴奋着、搜寻着,从天不亮开市一直待到下午4点多。当他背着大包、拎着小包走出市场,肚子“咕咕”作响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早饭和午饭。而当他拎着这些淘来的瓶瓶罐罐赶到北京西站,准备检票进站满载而归时却被拦了下来,“光想着这些淘来的藏品了,结果订票时把日期搞错了。”谁料想,改签之后,他又魔怔了一般进错了候车室,因为错过乘车时间,不得不重新购买了返程车票。
这样的“糗事”让刘晓斌面露赧色,却也令同是收藏爱好者的襄汾抗战纪念馆馆长梁茂祥感动不已。一个多月前,两人相识于襄汾古玩城,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已视彼此为挚友。“听说他为了搞收藏,甭管冬天或是雨雪天,经常步行5里多的山路,赶到大路上搭公交车去淘货,这种执著的精神让人佩服。晓斌搞收藏也舍得花钱。”梁茂祥如是说。
在河南的获嘉古玩城,刘晓斌一口气买光了店主两个店铺的2000多枚毛主席像章,花了将近3万元。加上淘来的书籍、宣传画等,装了满满一车,这趟下来花了差不多5万元。梁茂祥打趣道:“等回到矿上时,他兜里剩了不到300元钱。”
为了搞红色收藏,刘晓斌就是这样不计较吃穿,不贪图享受,15年来走南闯北,足迹遍布除台湾、西藏之外的省(市、区),近些年更是相继变卖了家里的3台装载机、1台挖掘机、1辆皮卡和两辆大车。去年,手头一度吃紧,他又稀释了家里石料厂一半的股份。粗略估算,他前前后后花在红色收藏上的资金已逾200万元。
■执著精神感染身边人
红色藏品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总会唤起一代人独特的记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在刘晓斌看来,15年的红色收藏无异于一场精神洗礼。2014年以来,他赞助光华中学开设书法课,在去年乡宁县举办的中小学第四届书写比赛中,该中学参赛的10名选手全部获奖,并被表彰为先进单位。在光华镇,他自费购买笔墨纸砚,办起书法工作室,为刘志宙等20余位书法爱好者免费习字、交流提供便利,以微薄之力为光华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在他的倡导下,光华中学设置了道德模范奖、书法奖、单科奖、年级前三名奖、优秀教师奖,并由他个人出资数万元对获奖者进行奖励。残疾人张金贵、贫困户唐小宝每年都会收到他的“子女上学的生活捐助”。刘晓斌动情地说:“教育是社会良知的底线。农村教育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推行基础教育,他一直在路上。渐渐地,妻子和一双儿女也理解了他的这种行为。而他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身边人。
2006年,当得知襄汾有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精心呵护着200余枚像章时,刘晓斌前后三次前往拜访,最终感化了老人。这些像章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全部别在红绸布上,鲜亮如新。老人用略带颤抖的手一遍一遍摩挲着,最后敬了一个军礼才表情凝重地转交给他。
去年8月,刘晓斌拜访了吉县酷爱收藏且精于木版雕刻的文天德。听说来意后,文天德很是激动,说:“你热衷传播红色文化,董光华烈士纪念馆的木雕只收半价我还得谢谢你。”并执意捐赠若干红色刊物,以资建馆之用。临别时,老人还执意送他下山。
刘晓斌说:“像这样,收集的过程有感动,有感悟,更有感恩,让人心潮难平,久久难忘。”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同晟达煤业有限公司副矿长安天成,是2012年认识刘晓斌的。有一次,他到刘家拜访,发现了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像章、塑像、宣传画等藏品,一问才知道刘晓斌正为越来越多的藏品无处安置犯愁。安天成回到矿上后,向领导进行了反映。领导表示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决定把待产矿的闲置办公场所当作展厅。于是,数万件藏品从刘家的窑洞搬到了矿上,一展陈,居然占了会议室和其他6间办公室,藏品数量之巨、种类之丰富令人始料未及。
刘晓斌痴迷红色收藏一事渐渐传播开来,深受感染的安天成和其他40余位同事主动地佩戴起了毛主席像章,红色歌曲也开始萦绕在矿区的上空。而刘晓斌的“红色纪念馆”自2017年9月12日开馆至今,已俨然成为四邻八乡的“精神圣地”,一年来接待各类社会团体和学生、党员、人民群众万余人,在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受经济实力和条件所限,无论是展馆选址、藏品安全保护,还是展品分类布设等方面,如今的“红色纪念馆”仍显粗陋,以至影响了这些珍贵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给这些藏品“安家”,成了时下刘晓斌的新期待。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