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出身农村,心系贫困群众,牢记党的重托,甘愿扎根奉献。他就是古县岳阳镇沟北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伟。2016年12月他到沟北村任“第一书记”,2018年3月兼任驻村工作队长的两年时间里,他遍访了所有农户,走到了每一处工程现场,与群众彻夜长谈,同党员推心置腹,求助网络找方法,外出参观学经验,用真情和担当践行着忠诚诺言。经过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沟北村2017年整村脱贫退出,他也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
从抓班子入手 筑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
沟北村位于县城东山10公里处,全村3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庄,共200户47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户293人,是省建档立卡贫困村。从到沟北村的那一天起,王伟胸怀着组织重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从串组入户,访谈老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做起,他理思路、寻对策,逐步认识到:“只有抓好班子,建强支部,才能更加提振精神、凝心聚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习教育强党性。确定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学习脱贫攻坚政策文件、上级领导讲话、党的会议精神,确保每名党员都学深学透。结对帮扶助行动。将全村有帮带能力的18名党员与11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5名班子成员重点与2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结对帮扶,用身边的人与事教育影响身边的人,常上门、勤沟通、多宣传,打通了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典型引路做表率。积极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全村1/3的党员都已成为致富能手、带动主体,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悄然建立。支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刘元红辐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他率先试种旱地蔬菜、小杂粮17亩,仅此一项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脱贫的典型。
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 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
“党员带头发展生产,促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好内生动力问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王伟如是地说。坚持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驻村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长期靠连翘、中期看核桃,当年特色见成效”的产业思路。凭借连翘保长期收益。着力抓好连翘这一多年生经济作物,把北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主体,实施林下经济、补贴造林项目,发展林地连片连翘2150亩,5年挂果收益后,户均年稳定增收6000元。依靠核桃促稳定增收。投资120余万元,新建300立方米蓄水池两座,铺设滴管管网10万余米,实施“千亩核桃园滴管和综合管护工程”,1500余亩核桃树,每户群众可年收益3000元以上。实施特色产业提当年收入。结合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组织34户贫困户种植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业,连续两年种植300余亩,连同享受特色农业补贴,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同时,积极宣传落实金融扶贫惠农政策,23户贫困户办理“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年分红收益3200元左右;20户贫困户办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94万元。一个个典型的带动,村民的思想彻底转变,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比吃穿、比发展”蔚然成风。
着力对标提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短板是民生,脱贫的关键在提升。驻村以来,王伟着力提升道路、饮水、教育、住房、医疗水平,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行动。
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交通部门实施“畅返不畅”项目,沟北至路原2.5公里村道硬化项目竣工通车,3个村民小组全部贯通水泥路。引资6万元,铺设管道5000余米,狗头背、皂角沟等全村18个自然庄自来水户户通;解决住房安全,综合考虑国家补助、贫困户自筹能力、交通、医疗、就学等客观实际,选择在中心村建设集中安置点,11户38人实现集中安置,7户37人分散安置,7户危房改造。集中安置9户村民安装了户用屋顶光伏,户均年增收3000元到5000元,23人就近务工,月工资人均3000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改进公共服务,投资70万元,新建100KW村级光伏电站一座,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积极争取资金12万元,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0平方米,提高了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能力;接通互联网,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点,网上销售农产品、购置生活必需品,给村民生活提供便利。全村57名贫困在校生全部享受贫困补贴,33名贫困劳力接受技能培训,每年都从光伏收益金中拿出专项资金资助2本B类以上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患者、鼓励技术能手调产增收,累计发放50000余元。
现在的沟北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党组织成了党员群众的主心骨。“组织部门来的这娃就是不一样。”“上边给我们派了一个好书记。”“大事小事都找他。”群众茶余饭后不断在津津乐道。(杨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