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萍的诗歌情缘

2018-12-12 17:02: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人生如梦。纷繁中何处安放灵魂?

  流年似水。阅历终究会触动心弦。

  潜游诗歌的世界,字符间跃动灵感,诗行里流泻哲思,诗人李青萍遇见了花开,遇见了自己……

  ■诗坛“新人”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花开。

  诗意的周庄,被李青萍视为“一个美好的开端”。

  是的。今年10月13日,凭借一首29行现代诗《与友人书》从全球15238名华语诗人、诗歌爱好者的38900余篇诗稿中脱颖而出,她站上了“记住乡愁·诗意周庄”全球华语诗歌大赛二等奖的领奖台。

  这一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我是在南方采风时无意间看到周庄的诗歌征稿启事的,于是顺道去了这个心往已久的江南小镇。”置身“中国第一水乡”,目之所及使李青萍的脚步轻盈,思绪绵延。即使她前往杭州萧山机场准备返回临汾,这种思绪依然萦绕于心不肯散去。

  李青萍一向认为写诗需要“第六感”,否则便缺少灵性,无疑此时她捕捉到了这种感觉。在候机的两个多小时里,她一次次梦回周庄,一次次游走古今,一次次联想过往,陶醉于江南水乡的意境不能自拔,沉醉于人性况味的咂摸不能自已。任凭时间分秒流逝,无心候机厅周遭人声嘈杂,一行行诗句兀自在她指间汩汩而出——

  我似乎忘了,这里是江南

  风吹春水

  向东流逝

  钱塘江畔,挥一挥手,除了涛声

  已听不见萧萧马鸣

  ……

  纷扰的人世间

  哪个人不是游子?

  为什么,当我走上双桥

  突然就没有了

  漂泊的感觉

  ……

  读着这些不曾刻意雕琢的文字,娓娓道来间宛若与友人倾吐一腔挂念,情感质朴而深沉。“好一个‘纷扰的人世间,哪个人不是游子?’!”作为大赛的主评委,对这句诗念念不忘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虽然初识李青萍但不吝赞扬。

  显然,被打动的远不止叶辛一人。对于《与友人书》,大赛颁奖辞认为,“李青萍的这几首诗,切入角度比较独特。以书信的方式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置身江南水乡中的周庄,抒写诗人对于周庄之美的感悟,然后切入周庄的历史、文化,通过沈厅、双桥这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抒写了一个外来者眼中的周庄的厚重、唯美,也涉及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由此感悟周庄奉献给我们的历史、文化、精神启迪。这样的方式长于直抒胸臆,信手拈来就可以诗意浓郁。”

  颁奖仪式后,国内著名诗歌评论家蒋登科先生告诉李青萍“你的颁奖评语是我写的。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一封书信,手法新颖,接地气……你一定要相信自己”

  如今,登台领奖的荣耀一刻已渐行渐远,对于自谦为“诗坛新人”的李青萍来说,当初之所以投稿纯粹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并不曾奢望获奖。而能在这样一个由国内七大诗刊杂志主编任评委,且有众多诗坛名宿参赛的诗歌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认可、树立信心才是她最为看重的。

  ■人生百味皆入诗

  虽然自谦为“诗坛新人”,但实际上李青萍在文学世界里浸淫已久。

  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春天”里,年轻的李青萍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营养。早在上中学时,她就翻遍了所能接触到的现当代中外名著。1983年至1986年在隰县师范读书期间,她已尝试着在校报校刊发表诗歌作品。在近年的《隰师,我的母校》一诗中,李青萍曾用“多少年/无论我在哪里/是你生生不息的泉源/使我永不懈怠;多少年/无论我在哪里/是你漫漫长夜的明月/使我永不迷失……”的诗句歌咏母校,告慰那段最美的青春岁月。

  从黄河岸畔的大宁、吉县,到太岳南麓的浮山,再到回归临汾;从共青团县委书记,到政府副县长,再到履职市文联主席,一路走来,职务的变动、角色的转换,使李青萍无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如此,她却始终不曾放弃对诗歌的追求。而恰恰是长期的文学积淀、愈加丰盈的人生阅历,使得文学创作的冲动时常在她的心底涌动。

  时光流转。2017年12月初,李青萍在湖南省张家界采风期间创作了现代诗《这一年》,当天作品就被刊发在了《文艺张家界》上。诗作一经发表,就以其轻松的笔调、凝练而接地气的语言赢得了超高的网络点击率。也正是这样一首小诗,激发了李青萍的创作欲,并由此进入了属于她的“创作状态”。

  不过,于整个诗坛而言,多年未曾深耕的李青萍毕竟是籍籍无名的。

  “……用一把桃木梳子,将一万根青丝/慢慢梳成一千根白发/一百根白发/一根白发……有一根,就足够了/可以做人妻/做人母……唯独,做不了自己/做不了,就做一只蝴蝶,绕着生活低飞/借用一双翅膀/安放下整座天空,那要命的蓝/有一点就够了……”

  这首名曰《茧人》的现代诗,本是李青萍的“看图作文”,起初并不被省内一些颇有名气的女诗人看好。面对微信群里的指摘,李青萍没有选择辩驳。在她看来,既然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纯粹的情感并无不妥。相反,任何脱离了“情”的炫弄技巧,或是故作高深,都是对诗歌真谛的曲解。出乎众人的料想,同是“看图作文”,结果唯有这首不被看好的小诗,被推荐刊登在了2018年5月号的《诗刊》上。一如诗歌本身,推荐理由也是那般朴实无华而富有哲理,“这是一个茧人脱胎为一朵浪花的过程:坚韧、简洁,为了辽阔的命运而浪费一生。顺从中有叛逆,沉默中有隐秘的回声……”

  人生百味皆入诗。读李青萍的诗歌,无论是迷茫中选择坚强,期待命运垂青的《等待》,还是雪天里触景生情,讴歌生命之美的《麻雀》,抑或是情到深处,感恩父母的《中年之境》,以及脉脉含情,欲语还休的《这一生,我说不出对你的爱》,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无不有着她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味。

  或许正是没有声名所累,“诗坛新人”李青萍才这般洒脱不羁、随性而为,一经重拾诗歌,便佳作不断。有粗略统计显示,除了20世纪90年代《在山的那边》在《诗刊》上发表外,这些年来,她创作的文学作品相继在《山东文学》《都市》《九州诗文》《当代诗人》等国家、省、市重点文学刊物上发表。

  ■为时代而歌

  如何作诗?诗为谁作?这是每一个诗人都绕不开的命题。

  是沉湎于虚幻,自视不堕尘埃才是上品?还是囿于小我,以为晦涩难懂方成大家?是附庸风雅,用华丽辞藻堆砌小资情调?还是曲意奉迎,以靡靡之音矫情媚俗?……

  面对当今诗坛乃至整个文学圈里充斥的浮躁之气,李青萍选择了舍弃杂芜、抛却羁绊,始终坚守着一颗澄澈的内心。在她的诗作里,写人抒情也好,写景咏物也罢,可以穿越千年对话故人,可以叩问人生直抵灵魂,但,关照今天、不忘现实是永恒的立意,因而她的作品总是于淳朴中弥散着烟火气息。

  “为人民而作,为时代而歌”,是李青萍对于“诗为谁作”的回答。

  读她近来一组歌咏家乡的作品,无论是《沁河吟》里的“微风起涟漪波动/圣贤的一滴老泪/在沁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是《乾坤湾》里的“你是那仗剑天涯策马而过的男子吗/两岸的群山/是你那轻轻飘动的衣衫……”,抑或是《观晋国博物馆》里的“在这里,一个人的目光/可以穿越时空……”,无不使人在进入一种唯美幽远意境之余,感受到一种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一种温厚醇绵的人文情怀。

  身在的故土临汾,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也孕育着新时代里李青萍的诗歌梦想。如今,为了能让这方土地的诗歌艺术蓬勃发展,身为市文联主席的她,一方面汲吮晋南文化的丰厚养料,实现着自我文学修养的升华,一方面也在为临汾诗歌乃至文学艺术界繁荣贡献力量时实现着“大我”价值。

  2017年9月,由李青萍主编的《临汾诗人诗歌选》正式出版。这本集结了85位老中青诗人400余首作品的诗歌选集,既填补了我市诗歌选集单行本空白,亦成为展示临汾诗坛实力的重要选本。

  今年4月18日至20日,由她倡导的“百名作家采风创作团”走进我市,“临汾诗歌”得以与舒婷、杨牧等一众名家“零距离”交流。

  9月2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负责编印的临汾旅游文化中英文系列读本面世。在其中的《诗画临汾》里,市文联特邀我市著名书画家与著名诗人、作家联袂,以诗书画的形式解读临汾的旅游文化,实现了我市旅游风光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

  ……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花开。

  诗意的周庄,是李青萍诗歌生涯的美好开端。

  诗意的临汾,是李青萍践行诗歌梦想的地方。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