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只要用心、专注,不断学习摸索,小麦丰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加安面对合作社的社员们信心满满地说。他被当地村民称为“种粮狂人”。从事农业已有30余年的他,无论是种小麦、种果树还是种蔬菜都是一把好手。
“谁的产量高,谁就是我赶超的目标。”每次组织农业培训,王加安雷打不动地参加;市区两级举办的粮食高产培训活动,他一次不落。听说周边地区一些小麦产量很高,他就跑去“取经”。
2013年6月,王加安牵头成立临汾市尧都区金丝玉玛种植专业合作社,向周边农户义务传授技术。王加安从过去一个人的丰产“领先”,向带领种粮户提高产量的“领军”转变。如今,合作社社员从成立之初的5户到现在105户社员,主要经营高产创建小麦、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种植,经营土地面积5000亩,社员的种粮水平大幅提高,收益越来越丰厚。
在小麦高产创建实践中,王加安以实践经验向社员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增施底氮技术,调节土壤环境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推广小麦探墒沟播技术模式是王加安最为兴奋又头疼的事儿。兴奋在于,他自家的种植地里采用的是探墒沟播技术,2016年省农调队小麦成熟时测产亩产达到1280斤。而头疼的事儿,向社员推广该技术的播种时,遇到了重重阻力。为此,王加安挨家挨户讲解小麦探墒沟播技术的优势,他遭遇过质疑与否定。妻子许如意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鼓励丈夫用结果说话,只有自家丰产了,才能得到社员的信服。
最终他埋头苦干、勤干、细干,拍图片做对比,用自家小麦的高产高效说服了众多社员。社员董志刚是小麦探墒沟播技术的受益者之一,探墒沟播技术方式的改变,既能有效防御暴雨对麦田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更能有效锁住土壤水分确保小麦生长所需,实践证明了播种技术的创新让庄家丰产;还有推行小麦化学除草由春季防治为冬前防治,节药省工,防治效果好,避免了春季防治易形成药害的问题,在无形中为小麦种植户减少人工成本与生产成本。不仅如此,王加安更鼓励、引导社员将小麦种植加入创建优质无公害小麦品牌的行列中,注册了“尧乔牌”商标,从种植到晾晒全程监督,通过指导社员叶面喷施含硒肥料,生产出优质无公害富硒面粉,社员每亩地可增收200元左右。每年向市场供应面粉3000多袋。逐步走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品牌强农”之路。
今年59岁的王加安,更是当地农民加速学习的风向标,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合作社里又增加了十余名新型职业农民。“我们这一代人在慢慢变老,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他们会继续向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迈进。”王加安说。
如今的南麻村在小麦的种植上普遍推广了优良品种、平衡施肥、冬前化学除草及冬水前移、“两增一减”等配套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地块增施底氮逐步施行,培育了冬前壮苗,黄苗现象日趋减少。经过几年的麦田冬前化学除草的推广实施,当地农民还编出来顺口溜,“冬前一遍药,一季地里没有草,没草及无害,轻松又自在”。面对当前玉米价格下降,农民到底该种啥,王加安通过实践,提倡社员夏收后种夏大豆,以豆养地,减少麦田化肥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通过配套技术的应用,大豆亩产达200公斤。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亩产有望突破250公斤。
“种粮不光为了赚钱,也要担责任。”这是王加安常说的一句话。今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时他被评为“尧都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12月,经区、市、省推荐,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王加安,他表示今后更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技知识水平,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为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金丝玉玛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发展无公害功能性农产品为导向,以生产富硒农产品为切入点,带动周边种植户进行农业产业转型,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推动周边农业走出一条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路子。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