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了解高本增要从他拍摄的纪录片主人公说起。
2009年,《党员媳妇盖金芳》在全国第十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影片主人公盖金芳被评为临汾市首届十大道德楷模,并先后荣获市、县“三八”红旗手、模范媳妇、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4年,《那山那人那狗》荣获全省评比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影片主人公孙涛被评为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2015年,《村医贺星龙》获中组部2013—2015年度电教片一等奖第一名、十佳摄像奖第一名,影片主人公贺星龙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8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在2018年中组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榜样3》中展示播出。
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用镜头记录基层党员的时代风采,用真情创作接地气、感人心的优秀党员电教作品……现如今,高本增已经拍了60余个典型人物,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表彰。
钻研在前——“门外汉”的成功逆袭
高本增退休前是翼城县委组织部干部。能和“摄像”这个行当结缘,还得从1994年翼城县委组织部与翼城县电视台合办的“伟大工程”栏目开始说起。
“伟大工程”栏目是为报道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开设的,每期节目高本增都会跟着县电视台的记者、摄像师一同前往拍摄地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摄像这门专业深深地吸引了高本增。
“一开始,我都不知道咋用摄像机,更别提拍纪录片了,就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请教、买专业书籍看、从网上查资料,慢慢地发现,自己也可以拍几个小短片了。”
2003年,高本增听说了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党员盖金芳的故事。盖金芳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家里还有两位高龄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的重担全落在盖金芳一个人身上。朴实善良的盖金芳打动了高本增,他决定用摄像机把她的事迹记录下来。
拿起摄像机,一拍就是5年。没有学过影视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本增,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掌握了一些关于拍摄影片的基本要领。
“拍了盖金芳不少素材,上传到电脑上以后,我傻眼了……”不会剪辑影片,让高本增犯了愁,“我可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打退堂鼓,我不会拍、不会剪,可是我会吃苦!”
2008年,高本增委托在北京做影视剪辑工作的朋友帮忙剪辑片子,为了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镜头效果,高本增吃、住都在朋友的工作室里,累了就睡在沙发上、饿了就泡碗方便面,用了一周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后期剪辑。
随着拍摄的故事越来越多,高本增的拍摄范围也越来越广,为了方便拍摄,他给自己改造了一辆“房车”。
这是一辆依维柯车,高本增把后座拆掉,安上木板当床,床下改装成柜子,里面放被子;山上蚊子多,他就把车窗钉上纱帘;床边摆放着炉子、锅碗瓢盆、自制马桶等生活用品。拍片时,他大部分时间吃住在车上。有时晚上回不了城,就搬出炉子、架上锅,煮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一顿饭就凑合过来了。
高本增对基层先进典型的拍摄记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镜头的真实记录,更是求精求真。他从不摆拍,从不导演现场,靠的是长时间跟拍、抓拍这种最笨、最原始的记录方式,真正还原了人物事迹的典型性和真实性。
“只要这个人进入我的视线,我一定会把他真实的一面拍出来给大家看!”从《党员媳妇盖金芳》《大学生村官郭科利的故事》《军官·村官·任玉林》到《山庄书记郝兰珍》《村医贺星龙》……20年间,高本增跟踪拍摄基层典型人物,用镜头讲述着广袤乡村的山乡巨变、基层人物的执着奉献。
责任在前——高标准的独到匠心
有人问,拍一两年可以理解,可一干就是20年,你到底图啥?
“他们身上的精气神,不正是我们干事业的底气吗?”高本增说,拍好他们是自己的责任。
高本增拍摄典型有自己的标准,即一看这个典型事迹是突发的,还是平凡岗位坚守数年的;二看选的典型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一致;三是通过各个渠道,综合研判,先听局外人的议论,再听本单位的评价,最后听本人的讲述;四是典型定下后,就想办法挂靠行业,确定典型的拍摄角度;五是如果发现问题,马上中途停拍,另选典型。
通过严格选择标准,高本增确保了每个典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为了保证效果,哪怕是5分钟的片子,高本增也至少要拍摄一周,把典型挖深挖透。至于20分钟的片子,他拍摄的时间则至少是2年,素材量大都在2000到3000分钟,按100:1的比例去搜集素材,以达到“多拍百幅景,求得一幅真”的目的。
近两年,高本增把镜头对准了蒲县黎掌村“第一书记”郭伟。为了真实反映郭伟在扶贫一线的付出和成长以及黎掌村的变化,老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前前后后去了黎掌村20多趟,每次都至少待一个星期。
不到20分钟的纪录片,素材早已积累了上千分钟,本可以结尾了,但老高还是不满意。
2018年7月12日上午10点40分,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高本增的镜头又跟着郭伟出发了。这一天,郭伟带着村里的贫困户席纪奎去尧都区河底乡买牛。11点25分,大家到达尧都区河底乡卖牛人家的牛棚。
高本增推开车门,一脚踩在了牛粪上,但他却全然不顾,打开摄像机就投入了工作。他走到牛棚对面的小斜坡上拍了个全景,又跑到卖牛人跟前边拍边采访,紧接着又去拍郭伟和席纪奎商量价钱的场景……回到“房车”里,已是黄昏。前前后后高本增共拍了239个镜头,时长1小时22分钟,最后用在片子里的,却只有数十秒。
奉献在前——老党员的朴实情怀
一个人策划、拍摄,一台机器、一辆车,凑起了高本增“一个人的摄制组”。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摄像机一扛就是20年,主人公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干啥拍啥。
“有时他们都被我拍烦了。”烦归烦,高本增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真实记录,才能更好诠释。
为了拍摄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村医贺星龙的故事,自2013年至今,他去了乐堂村不下30次,前前后后有近150天。天气热的时候就住在车里,冷了就住在贺星龙家的窑洞里,与贺星龙一起吃饭、一起外出;为了真实地反映贺星龙“随叫随到”的出诊原则,他不顾下雪天恶劣的气候条件,硬是跟着贺星龙前往患者家出诊,结果路上不慎摔倒,左膝盖严重受伤……
2014年11月,高本增到北大人民医院医治膝盖,医生说要等半个月才能进行手术。为了真实展现贺星龙冬天出诊的艰难场景,他放弃了治疗,回到乐堂村继续跟拍。直到2015年4月,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北京做了手术。
“年纪不小了,刮风下雨都拦不住你拍这个拍那个,你看看你这一身病……”看着丈夫至今还没好利索的腿,高本增的妻子韩香芬心疼不已。
多年来,高本增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买车辆并改装成拍摄用车,自费购买了各种拍摄器材;他左耳失聪12年,糖尿病19个年头,每天打60多个单位的胰岛素,心脏病两根血管堵塞已超过了73%;20多年的胃病,现已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每年要做一次胃镜,以防发生癌变;2015年置换了左腿膝关节,右腿膝关节根据目前情况,三两年后还需置换……即使这样,他还是全然不顾,一门心思投入到他为之执着付出的报道拍摄当中。
多年来,他拍摄各种题材纪录片58部,成品片50部,5部荣获全国优秀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一等奖,两部荣获二等奖,两部作品荣获全国个人“十佳摄像奖”,1部荣获“十佳编导奖”,3部作品荣获全省优秀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一等奖,1部获二等奖。他先后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称号,被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特殊贡献奖”。其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媒体报道,曾到江苏卫视“美好时代”栏目、湖南卫视“儿行千里”栏目接受访谈。
“党的事业建设需要他们这样的人,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更需要这样的典型引领。”高本增说,讲述好典型人物的平凡故事,是他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