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安泽县和川镇议亭村,有一位农村干部,他每天都奔波在议亭村沁河两岸的田间地头、沟峁山梁,学农事、访民情、听民声,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他经常戴着草帽,时间长了,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草帽书记”。他就是安泽县和川镇议亭村“第一书记”吉明明。
修路架桥 天堑变通途
2015年8月20日,吉明明带着组织的信任,怀着对基层工作的美好憧憬,由安泽县财政局下属的矿区计量中心来到了离县城30多公里的议亭村任“第一书记”。
刚到议亭村,吉明明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个村所属3个自然村,分布在沁河两岸,其中前庄和西庄在沁河西岸,铁布山村在沁河东岸,三面环水,背靠大山,交通不便,村民过河全凭搭在河上的两根电线杆子,十分危险。到了雨季,只能把电线杆子撤掉,铁布山村就与外界中断交通,成了“孤岛”。
吉明明把村民的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心把修桥作为自己在议亭村办的第一件实事。他与村“两委”干部经过现场勘查,请交通部门规划设计,决定修一座跨度长64米,桥面宽3.5米、高0.3米,有5个涵洞的漫水桥。
规划有了,解决资金是关键。他跑县里、找镇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以及和川镇党委、镇政府等部门解决了30万元建桥资金。2016年9月11日,漫水桥顺利开工。
2016年年底,工程顺利竣工,经验收达到设计质量标准。老百姓高兴地说,祖祖辈辈的过河难题终于在这一届村“两委”班子和“草帽书记”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
有了修建漫水桥的经验,吉明明的信心更足了,他决心采取得力措施,想方设法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快议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生产和生活提供便捷的基础条件。
心系百姓 诚心暖民心
在抓好中心工作的同时,吉明明还特别注意为那些因病、因伤致残的五保户和贫困户提供帮扶。
还是刚进村的时候,吉明明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深入各家各户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他在村里现有的五保户家里探访时,发现他们都是孤寡老人,无依无靠,住房破破烂烂,随时可能倾倒。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种高度的责任心鞭挞着他的灵魂,使他决心立即采取措施,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
回到村委会,吉明明与村“两委”研究,决定立即启动维修危房工程,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资金落实了,吉明明每天都戴着草帽守在工地上忙前忙后,边干活边监工,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11名五保户的危房全部翻修完工,五保户们欢欢喜喜地搬入了新居。
几年来,吉明明与村委会一班人同心戮力、攻坚克难,先后新修漫水桥两座;新修防水渠150余米;维修了人畜吃水水源地水泵,铺设饮水管400米,解决村民饮水困难;安装维修了太阳能路灯20余盏,方便村民行走方便;安装100千瓦光伏发电,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完善了村委会阵地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调整 土豆变“金蛋”
生活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优化了,吉明明把如何带领村民转变生产模式、尽早脱贫致富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吉明明对议亭村的农业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发现产品单一、效益低下、管理粗放是阻碍该村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入户走访时,他偶然发现该村村民家的土豆十分好吃,口感好、个大、品相好、产量高,并且十分适合当地环境。吉明明如获至宝,他查资料、访专家、询市场,在大量科学的理论依据支持下,大面积发展土豆种植的思路在吉明明的心中孕育。
为此,他专程到蒲县考察,并与山西恒业农贸有限公司合作,在农业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相关产品研发、加工生产方面得到了支持。2017年春,山西恒业农贸有限公司以每亩6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200亩,公司还吸收村里28名贫困村民参与土豆的田间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秋季,200亩地生产土豆60吨,每亩地可为村民带来2500元左右的收入,土豆变成了“金蛋蛋”。2018年,又千方百计,多方筹资,建起了冷藏库。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吉明明站在阳光灿烂的山坡上,远眺着议亭村广袤的沃土良田,他踌躇满志、思绪万千,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已在他的心中冉冉绘就。(滕宁 曹鑫)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