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诗词楹联,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临汾而言,与之渊源尤深。被全球华裔旧体诗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平水韵”,就诞生于此。由清代沈德潜编撰的诗歌巨作《古诗源》开篇即为尧都先民原创的“击壤歌”,可见诗歌之韵在临汾,诗歌之源亦在临汾。
生于斯,长于斯,如今年逾花甲的王玉平正是被这方诗联文化浸润的土地滋养,而成为市域内外颇具名气的诗词楹联专家的。
两行诗一副联,寥寥数字,万千气象,赋诗作联者自是胸有丘壑,必然学富五车。然而,每有诗联爱好者投之以钦佩目光,王玉平总是谦逊地说作联纯属爱好,自己还在不断学习。
这爱好始于孩提。生于1954年的王玉平,儿时每逢过年都会邀约发小走街串户,以读民居院门、商铺门面两侧的对联为乐,久而久之对这种形式工整、富有韵律,且实用性强的汉语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爱好源于自学。学生时代的王玉平成绩优良,却因文革影响一度中断学业。全国复课后,他进入临汾三中就读,中途又因故辍学务工,及至后来成为原县级临汾市建安公司的工人,再后来下岗经商,靠读书自学弥补“知识短板”始终是王玉平不曾改变的习惯。在生活拮据的年月里,每每借回一本好书,他总会废寝忘食地读完以及早归还。在生活逐渐宽裕的日子里,外出收藏文玩古籍又成了他的兴致所在。老伴、儿子也曾有过怨言,但面对不抽烟、不喝酒,唯此一项爱好的他,时间久了也就不再反对。
如今,走进位于南外环泽尧古玩城的“得易轩”,书架上码放着的一本本纸张泛黄的旧书典籍煞是显眼,《诗经》《词综》《词林纪事》《楹联汇编》《楹联宝典》《词话类编》《骈字类编》《杜工部全集》《陆放翁全集》《辽金诗话》《清诗铎》《民国旧体文学研究》……那是这些年来王玉平走南闯北淘回来的数千册藏书。在薄如蝉翼的书页里,在密密麻麻的繁体字间,数十年来,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广泛涉猎着前人总结出来的诗词楹联知识。正是在大量的自学式阅读中,他养成了随手记笔记的习惯,时至今日居然已有四五十本之多。翻看这些字迹浓淡不一的笔记本,有文段摘录,有生活偶感,也有拟联初稿,看似随意无序,却可窥见其点滴心血。
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没有人生哲理的深切感悟,一个个汉字的堆砌终归生冷,难以淬炼成精美的诗联。而恰恰是持之以恒的学思践悟,使王玉平深谙了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要义。数十年来,由他撰写的一副副诗联既有对仗工整、平仄相对、音韵谐调之形,也有意境悠远、寓意深刻之神。“尘世相争抛残心力有谁自悟;蒲团安坐梦断虚空无我佛尊。”2018年,王玉平在洪洞广胜寺旅游文化景区山门征联中撰写的一副联,短短24字已足见功力与悟性。“尧天甘露钟云舫;元曲清音拜月亭。”漫步汾水岸畔,“画舫”景点的一副楹联别有情趣;“舍身求法周天见性开龙藏,印月停云故地通灵续佛缘。”驻足法显纪念馆,一副参禅悟道的楹联与静幽之地相映成趣……如今,在我市汾河公园、法显纪念馆等公共场所,以及各级各类文学刊物,由他撰写的众多诗联上乘之作并不鲜见。
诗词楹联不止于高雅,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了王玉平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热情。多年来,但凡亲朋故友上门求联,他都是来者不拒,寿联、喜联、挽联、春联,尤其是嵌名联,信手拈来,现作现取,数量已不可计数。也是在这一过程中,王玉平的诗联创作技巧日臻纯熟,对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愈发深刻。早在1983年,他就凭借对诗词楹联的热爱和成就,成为原临汾地区第一届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又因在全国诗联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被推荐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会员证编号“912号”。术业有专攻,勤学善思的王玉平凭着对诗词楹联的执著追求,成为集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临汾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尧都区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等诸多头衔于一身的诗联专家,频频出现在各类赛事活动评委之列。2014年,《中国楹联家大辞典》收录了他的简介和5副诗联。
诗联自有痴情人。在诗联文化的氛围里接受熏陶,王玉平亦为新时代诗联文化的繁荣发展不遗余力。近年来,由他任副社长的平水诗社先后举办了4届“恒立昌杯”诗词楹联律诗大赛活动,出版了名为《平水悠悠》的刊物,吸引了大批拥趸者参与。而由他任主席的尧都区诗词楹联协会,业已成为繁荣我市诗联文化的一支生力军,倍受业界瞩目。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