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马丽琴记得很清楚,她来到“绿色港湾”的日子是2004年7月24日,这一年,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了专门收治艾滋病患者的治疗病区(也是山西省治疗艾滋病的定点医院)。那时的“绿色港湾”条件还不太好,掩映在一片农田里,夏天经常见癞蛤蟆爬的哪儿都是,还有老鼠的踪迹。在“绿色港湾”里,她天天与艾滋病患者在一起,医患拧成一股绳鏖战病魔,这一战就是14年……
艾滋病的“克星”
来“绿色港湾”之前,马丽琴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艾滋病医生。经过在北京地坛医院的正规培训,她担起了“绿色港湾”艾滋病科主任的重任,从这一天开始,马丽琴从不错过任何学习培训的机会,多次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班及艾滋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经验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治疗方法,努力用知识和经验减轻患者病痛,减少患者家庭负担。她不仅负责着与国内外合作的多个科研项目(与美国健康基金会的艾滋病治疗合作项目,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的国家艾滋病863项目、十一五、十二五重、十三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还承担着全省基层医护、疾控人员、妇幼人员的艾滋病培训工作。
艾滋病的治疗不仅是一个医疗课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消除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歧视,她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积极引导患者别再成为下一个传染源,让他们努力做到“艾滋病到我为止”。
2018年马丽琴被评为山西省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组长、临汾市医师协会性病艾滋病分会会长。她负责的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工作,让患者从检测、告知、治疗、随访、药物毒副作用的处理等方面接受一系列服务,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全省的典范。
艾滋病患者的“守护神”
14年来,作为科主任的马丽琴,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在30岁的年轻医护队伍,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持续工作在治疗艾滋的第一线。她恪尽职守、敬业爱岗,以突出“人文关怀”的治疗模式,以“理解、关怀、帮助”的治疗理念,赢得患者的信任,逐步使患者从接受事实,面对现实,到拥有向艾滋病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艾滋病目前尚不能治愈,救命药不能停。”这是马丽琴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叮嘱患者的话语。作为一名艾滋病医生,工作中的医疗暴露总是难免的,由于马丽琴高度近视,为患者做处理时会离得很近,如果佩戴防护眼镜,她就难以看清,所以有时候病人的脓液会喷射到她的身上,遇到这种情况她马上去做清洗,然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马丽琴保存的档案簿里:有A0001、A0002……的编号、有晋0001、晋0002……的编号、还有L0001、L0002……的编号,这些都是她诊治过或现管理的艾滋病人的档案编码。在艾滋病区有着太多“秘密”,与患者偶遇时,要装作陌路人;与患者通话时,先要问:“现在方便吗”;患者“喜欢”在午夜或凌晨打电话给她;患者“习惯”在诊室反锁门后与其交谈等。
在“绿色港湾”的14个春秋里,她接触了不计其数的病例,她一边学习成长,一边工作,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了过来,在外科手术、内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令马丽琴欣慰的是,她接诊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病毒控制得很稳定,今年已经80多岁了。她被这位艾滋病患者亲切地称为生命的“守护神”。
艾滋病孩子的“妈妈”
马丽琴负责着全省艾滋病儿童的抗病毒治疗工作,先后接诊艾滋病儿童百余例,最小的四个月被确诊。大多数孩子是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部分孩子的父母已经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治疗期间,她把每位患儿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呵护着,直到“病毒检测不出来、免疫功能得到重建”才能松口气。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由医院艾滋病区为艾滋病患儿开设的“爱心小课堂”一步步破茧成蝶的,如今成为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并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去年已有16名学生参加了高考并迈入大学校门。
红丝带学校里的学生们的医疗工作也由马丽琴负责,这些孩子都是马丽琴看着长大的。她依然记得,当年她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捉迷藏的情景,港湾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飘散在静谧的夜空里,不了解这里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快乐的群体是一群艾滋病人。孩子们是她的宝贝,14年的朝夕相处、14年的酸甜苦辣;看着孩子们能健康生活,能受到政府及社会好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能考进大学、能结婚生子……她心底里满满的激动与自豪。
2017年,红丝带学校里的孩子们有16名学生考上了大学,现在学校里在读的还有20多名学生。2018年放暑假时,16名大学生都回到了红丝带学校和大家联欢,马丽琴特别高兴,她对女生们开玩笑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咱们学校的女生绝对不能嫁给别人啊,要嫁给咱们学校的男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被逗乐了,女生们娇羞地抱着她喊“妈妈”,男生们也喊,马丽琴笑了,有泪水从眼角悄悄流淌下来,她在心底祝福着她的这些孩子们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