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繁森在公益活动上讲话。 贾根生 摄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58岁的李繁森出生在隰县,这是一个蕴含着巨大精神力量的县城。世人常说,隰县特产“玉露香”,更盛产“好人”,李繁森则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
“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温暖每个人”,这是李繁森的座右铭。临汾市公益协会常务副会长,临汾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好人中国山西公益发展中心高级顾问,好人中国临汾雷锋驿站指导员、“好人中国”临汾工作站站长、……李繁森所有的一切都与公益事业紧密相连。而对此,他乐此不疲。
“常常有人感慨‘雷锋时代’过去了,其实我做公益这么多年,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雷锋的影子。”李繁森平缓而坚定地说:“我希望自己不仅仅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能传递善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雷锋精神’的续写者。”
扎根在心底里的善念
从李繁森外婆那一代开始,李家一家人就秉承着勤俭淳朴、厚德清风、互敬互爱、互勉互励、邻里相助、诚信为本的家风。没有约定俗称的规矩礼仪,却一代一代向下延续着这样的优良美德。
在那个缺衣紧食的年代,外婆一生子女多,家族大,但外婆知礼仪,重知识,治家有方、仁慈宽厚、至诚至善、勤劳持家。“外婆无论家族与左邻右舍,一概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待人如宾。她还常常帮贫济困施舍救人,家族内外,无不赞赏起敬。”李繁森对外婆印象深刻,“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老人。”
到了父母这一代,李繁森兄弟姐妹7个,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在母亲的操持下日子过得也算安稳。“我的母亲很节俭,自己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但是家里来了客人,她都是拿最好的东西给人家吃。”
李繁森的母亲是村子里出色的裁缝,但凡谁家有喜事需要做被褥、衣裳,母亲都会有求必应。“母亲常说‘能帮一把是一把,不要太斤斤计较’,慢慢地这句话就印在心里去了。”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到乞丐,母亲甚至会邀请他来家中饱餐一顿。在母亲的影响下,年少的李繁森就已经表现出了敦厚的一面。
李繁森的父亲是隰县原黄土中学的创始人,黄土小学老校长,更是一位早期的红色教育家,他勤勤恳恳坚守在教育工作第一线,在退休后的很多年里,还是时常有人到家中看望父亲,而最令人深刻的是一封信。
信中写道:“当年在黄土中学让我感到温暖和不能忘怀的是李校长的长者之风、仁者之心和关爱青年的真诚之意。在那个只讲斗争、不讲人情的年代,遇见您是一生所幸。”可见李繁森的父亲是何等的宽厚善良。
正是家庭的影响造就了李繁森淡然温良的个性。当过教师、下过矿井、打过工、经过商,从事过新闻出版……尽管自己的青壮年时代看上去动荡不安,但李繁森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人是要跟着时代走的,我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那批人。”没有不甘、没有悔恨,有的只是一份淡定从容:“在不断换行的过程中,我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看到了自己的内心。”
李繁森的内心是什么?是一颗善良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
落实在行动上的善举
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希望月报》任职的那十多年是最令他思绪万千的。
2002年9月,李繁森担任《希望月报》临汾站站长,这是专门面对全国中小学生新闻与写作训练的专用刊物,曾经担任教师的李繁森深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最大限度为学生谋福利,李繁森自掏腰包打造了小记者团,办起了《临汾小记者报》开辟了一条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渠道,曾被《临汾日报》先后两次专题报道。
在全市开展创建《希望月报》小记者百校百站活动以来,《希望月报》临汾工作站先后为29所中小学授牌,李繁森组织起“临汾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公益巡讲报告团”,利用节假日无偿为我市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理想教育、法制纪律、文明礼仪等宣讲,对小记者专场培训上百次,累计参加人数近两万人次。
2013年,因为《希望月报》的停刊,小记者百校百站活动也就此告一段落,但回忆起这段光阴,李繁森并不遗憾。“很多孩子加入小记者团之后更加自信开阔了,这是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在李繁森看来,这也是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这也许就是我能走上慈善之路的最初的那块敲门砖,我在奉献中得到了快乐。”
如果说涉足教育领域是受父亲影响,那走上慈善道路则是教育情结的延伸。
2011年,救助小文涛让李繁森至今想起来都热血沸腾,“那天,有个叫李晓燕的朋友经人介绍来找我,说是孩子患上了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需做手术,希望我能帮帮她。”在了解到情况后,李繁森才知道情况不容乐观。
时间紧,任务重,不能有一秒耽搁。李繁森亲自埋头撰写救助方案,联系学校捐款,联系自己的媒体朋友,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广泛宣传小文涛面临的困境,同时4月25日在市影剧院进行义演、义拍、义捐,最忙的时间甚至都没时间合眼休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联合8个单位共同成功募集了868275元,为小文涛的生命照进了一束光。
小文涛事件后,李繁森在慈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2014年,在李晓燕的发起下,李繁森作为7个单位联合的组委会主任,历时一个多月,在汾河公园白沙滩举办了上千人参与的救助花季少女强晓琪活动,点燃了临汾大众爱心人士的爱心之火,该活动先后募集善款51万余元。不久后,李晓燕和李繁森等爱心人士带头成立了临汾市公益文化传播协会,当年临汾迅速崛起三四个公益组织,李繁森带领一班人从此专注于全市公益活动。
历年来先后救助过侯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小甜甜、隰县深度烧伤儿童小天原、八中女教师白血病许香香,救助过患有白血病的隰县小书豪、古县小文博、吉县李富荣、师大二校学生母亲,救助过新绛县尿毒症患者来高明,为隰县贫困户捐款、圆梦助学,为吉县父亡母病贫困交加上不起学的王盼盼、王彤阳姊妹俩联系上学,为老年人义演捐物、认领浮山四所学校265名困难儿童微心愿物品、捐冬衣送新疆……全市每一个救助现场都有他的身影。特别是在2016年帮助公益人郭振江时,李繁森更是提出了“爱心需要呵护,楷模需要关爱,让英雄流血不流泪,让好人不吃亏”的大爱理念,为公益人守住了一颗爱心。
开放在未来里的善果
在任职为好人中国临汾工作站和雷锋驿站指导员后,李繁森深感责任重大无上荣光,决心打造一支好人队伍,影响一座城市,唤起人们沉睡的爱心,弘扬雷锋精神,发展雷锋传人,壮大雷锋队伍,把雷锋精神的种子广播平阳大地。
新年伊始,李繁森又联系协助健康科技企业去蒲县、隰县、吉县为12户贫困家庭送去了关爱和慰问。
尽管在公益路上得到了很多认可,但李繁森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特别是在面对两个女儿时,他的内心总是充满愧疚。
“……老爸未离婚前有些方面有压力,照顾你们力不从心,没有给你们足够父爱和保护,悔之晚矣。离婚后也常在外奔波,不能常伴你们左右,深感歉疚……愿你们能过得幸福!”在李繁森给两个女儿的信中,他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李繁森说因为自己和前妻离异,导致两个女儿没有办法拥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是他一生的遗憾。“两个女儿天生聪慧却与大学无缘,我反思这和我当初离婚有很大的关系。”李繁森说任何人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学习一下如何经营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把家庭建设好一切才会好。
即使现在的妻子对李繁森的公益之路很支持,也会抱怨他是“公共人”,说李繁森的时间都是大家的,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李繁森说:“别说陪家人,就是留给自己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在思索自己的公益道路时,李繁森发现了新的着陆点。“帮助一个家庭可能比帮助一个人更有长远的意义,家庭教育才是更有远见的公益。”
2016年,李繁森开始接触北大书同家庭公约教育,非常认可其中的理念。“晚年后我做慈善的重心是在孩子身上,结合我个人的人生,我认可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公民素质的源头、学校教育的支点,和美的家庭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此,李繁森的助人理念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升为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
“我现在还能跑得动,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等我跑不动的时候,我希望家庭公约教育的理念能在平阳大地上传播,只有孩子好,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好。”李繁森说自己还能在公益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平阳大地上,“好人”已经成为了李繁森的一张名片。曾有人劝过李繁森:“老李呀,你年龄也大了,也该‘转型’了,总做公益事业怎么能行?”但李繁森在日记中这样回应道:“做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活动十五年了,虽然在时间上、精力上、物质上、金钱上失去很多,但我精神富有了、心灵净化了、家庭幸福了,社会认可了,虽苦犹甜,终身无憾。”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