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临汾新闻网讯 多少次,他身先士卒,面对喷涌而出的燃气挺身而出,在最短的时间内封堵漏点;多少次,他坚持值守,在岗位上度过了每一个春节假日;多少次,他不眠不休,在一个又一个抢修现场迎来黎明的第一束曙光……
临汾燃气公司抢修班班长李建亮年龄不大,却是燃气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在燃气抢险一线奋战超过10年、参与的燃气抢修累计超过2000次、直面危险的次数不计其数。
仅仅去年一年,李建亮就带领抢修班的同事们高效完成抢修303处、新用户送气306处、管网改造186处,不仅实现抢修合格率、送气及时率双双达到100%,还圆满实现了各项作业“零失误、零事故”。
尽职履责 保障供气
在市区,地表以下的近800公里燃气管线纵横交错,向数十万市民提供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能源。然而,大部分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铸铁管道由于超期服役、腐蚀严重,造成了漏气频发、隐患严重的后果。
“我们的职责就是抢险抢修,保障供气。”李建亮说,每一处漏气都事关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正常用气,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处置、高效抢修,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管线恢复供气。
燃气输配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每天都有早、中、晚三个高峰用气时段,所以,临汾燃气公司要求把抢修作业尽可能地放在深夜用气低谷时段进行,尽量不影响群众的正常用气。如此一来,李建亮和他的同事们就过上“黑白颠倒”的生活,在一个个万籁寂静的深夜封堵漏点、改造设备、修复管道。
去年冬天,位于市区迎春街的中压管道发生漏气,沿线涉及数万群众。路面开挖、找到漏点时已是凌晨3点,距用气早高峰只有短短几个小时。
燃气管道上方横穿过一条热力管线,作业条件极其严苛。只能采取加装“哈夫节”的方式,但抢修人员必须采取头冲下、肩膀着力的倒卧姿势,十分难受。李建亮身先士卒,戴好防毒面具就跳下作业坑。
由于姿势难受,人很难坚持较长时间。李建亮连续下坑3次,才完成管线修复。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他的前胸后背竟被汗水湿透。
在备受关注的重点工程“煤改气”中,最后的送气作业时要进行管线置换,这项关键工作由燃气抢修员们承担。在刘村镇5个村的送气环节,面对人手不足、任务繁重的局面,李建亮带着抢修班白天忙置换、晚上忙抢修,连续一周每天工作超过20个小时,饿了,就胡乱凑合一口;困了,就在抢修车里眯一下……凭借“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抢修班一举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任务,保障了村民的燃气取暖。
铁面无私 守护安全
燃气抢险,危机四伏,一个火星就可能酿成大祸。为此,李建亮每次都提前到场查看安全防护、坚守全程保证安全操作,让安全贯穿到抢修作业的每一个环节。
李建亮说:“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时不防酿祸。针对现场作业过程,我对全班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抢修抢险,李建亮要求所有作业人员必须学习作业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严格按照作业所涉及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设立警戒区,使用警戒绳、警戒标识等,备足消防灭火设施;由专人负责挂U型压力计,观测变化,确保符合安全操作条件;作业坑内要设置相应安全通道;采用“哈夫节”连接预留头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加固;采用阻气球、阻气墙封堵气源时,要保障封堵有效并进行检测;中压管线置换压力必须小于5KPa等。
去年秋天,在一次管线置换工作中,管道内残余的燃气还在溢出,一名抢修员没戴防毒面具就准备下作业坑,李建亮一把给拽了回来。
“你着急啥?面罩呢?”“差不多了,没事儿。”“你用啥保证‘没事儿’?前几天学的那个案例,忘啦?”
平时,李建亮对并肩战斗的同事特别好,但那一次,批评地特别厉害。
在日常工作中,李建亮还采取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不断消除抢修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保障了各个作业现场的安全。
强化培训 增强意识
抢修班的生产早会,如今成为不折不扣的安全会。李建亮布置抢修任务的同时,都会指出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和要求。
李建亮说:“抢修作业,每个现场的地理位置和现场情况不一样,这就给我们的抢修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组要做好现场安全预防工作,必须首先在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杜绝违章作业,其次要求全员必须正确规范穿戴好劳保用品,根据方案要求,加大自查力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李建亮对公司下达的各类安全文件、管理制度的贯彻极其到位,并提出每周开展事故案例会,学习吸取同类作业事故的经验和教训。他持之以恒地宣传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认真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分析、总结生产中出现的事故教训,并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查找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整改措施。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抢修班成为燃气系统中一支能打硬仗、安全可靠的“铁军”,也是守护市民安全用气、保障管网正常运行的重要闸口。
记者 柴云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