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先天性重度脊柱裂患者、诗人、作家、公益活动志愿者……当这些词语汇聚在一个人身上时,你会不会好奇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叫刘小丽,1987年出生在曲沃县高显镇荀王村,先天性重度脊柱裂导致她高位截瘫。在大多数人的预想中,这个女孩的人生注定是灰暗的,但刘小丽硬生生用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凿出了一条光明路。
刘小丽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有足够坚强,才能活得更漂亮”。这个道理是她6岁时就明白的,那正是其他同龄孩子嬉戏玩闹的年纪。
刘小丽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本分的庄稼人。那是一个小麦收割的季节,晚上8点刚过,母亲把两岁多的妹妹哄睡之后,把电视打开,让小丽独自坐在角落看电视。没有想到,当时钟走过了晚上11点时,父母还没有回来,屏幕上的图像突然变成了“花屏”,发出“滋滋啦啦”的怪响。小丽顿时惊慌失措起来,她不停地看着床上的妹妹,本能地想要保护妹妹。
刘小丽卡在家里自制的儿童车里,寸步难行,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无助感让她绝望甚至愤怒。她尝试自己爬出儿童车去关电视。她一只手抓住儿童车一侧的扶手,另一只手用力撑在座位上,侧着身体慢慢往下溜,哆哆嗦嗦坐到了地上。“在地上的我,还没有一只小狗高,很狼狈。”刘小丽的倔劲突然上来了:“我就是这样的身体状况,所以我更得坚强、勇敢,我要藐视所有的困难!”
每爬一步,刘小丽毫无知觉的双腿都在用力向后扯着她的身体,她就用手拽着腿,爬一步、拽一步……六七米的距离,她“走”得格外辛苦。“我成功了,我成功地爬过去关了电视,我保护了妹妹。所以你看,内心的坚强可以激发一个人无限的潜力。”那些让刘小丽痛苦的过往,她总是能从中汲取力量。
“每当听父母对弟弟妹妹说,‘你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然我会惩罚你’这样的话时,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弟弟妹妹会愁容满面,我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被要求,好像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唯一标志就是我还能呼吸,还有心跳。”刘小丽语气坚定地说:“所以我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要让这个世界记住我来过!”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刘小丽觉得她一定要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帮助,尤其是灾区的孩子们,他们中有的人一夜之间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或者肢体,那是一种坠入地狱的感觉。”刘小丽打电话给114查询到灾区的帮扶热线后,坚持每天给那里的孩子打电话,跟他们交流。“我想告诉他们,再大的灾难也抵不过一颗坚强的心。”
由于灾后很多孩子心灵受到重创,不愿意与人交流,刘小丽常常对着没有回应的电话,一说就是40分钟。直到有一天,电话那边传来一声怯怯的、微弱的“谢谢你”。“一个小男孩的声音,我到现在都记得,后来我再也没有联系到他,只听汶川那边的人告诉我说‘孩子很好,他说谢谢你,他知道他该怎么做了’,在那一刻,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与其说我给了那个孩子生活下去的勇气,不如说是我们两个人的相互救赎。”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刘小丽通过固定电话走上了公益之路。2010年,她借助电话、书信、网络等常用通讯方式,又面向全国正式开通了“心灵关怀”公益私人热线平台。至今,刘小丽已为七八千人免费进行过心理疏导,将自救、励志的精神传递了出去。
刘小丽每季度有800元的残疾人补助金,爱看书的她一年到头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本书,而是把这些钱拿去给脑瘫孩子买儿童读物,还主动当起了20余个脑瘫孩子的语文老师。
孩子们看书有困难,刘小丽就通过网络连线,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们听;孩子们不会书写,她就鼓励他们写日记,一句话一句话地纠正他们;孩子们说话发音不清晰,她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教他们读一句话,直到他们能表达出完整的一句话……“我要让这些孩子们明白,未来在我们自己手中,一定不要放弃自己。”这是刘小丽一直想传递给这些孩子们的信念。
刘小丽要把对这个社会的爱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秒,她说有一天当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能把自己的遗体捐赠出去,帮到有需要的人,这将是她最美好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对刘小丽太过残忍,有人感慨命运对刘小丽不够公正,但刘小丽却很坦然,她说:“上天给了我什么,不管好的、坏的,我一并都接纳了,它们是我不断向上生长的养分,现在的我也许是一棵小草,但总有一天我会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的人带去绿色和希望。”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