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这首《除夕》诗词既是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征明的生活缩影,也是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人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临汾市委党校石耀辉教授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尧文化从“核心”到“冠冕”
4月19日,记者在临汾市委党校见到了石耀辉。“石教授,你是怎么进入尧文化研究领域的呢?”记者直奔主题,石耀辉娓娓道来,他作为党校教师授课时,自然离不开讲临汾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尧文化,于是对临汾为什么被称为尧都,尚书》尧典记载的“尧天舜日”到底是怎样一个时代充满好奇。
上世纪八十年代,石耀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临汾市委党校工作。他很快和本校教师也是临汾尧文化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开拓者石青柏成为忘年交。那时候,襄汾陶寺遗址刚有一个基本的探明轮廓,并没有大面积发掘,石耀辉便骑着摩托车,带着石青柏前往陶寺遗址进行考察。他们间或蹲在田野里捡拾随处可见的古陶碎片,间或一起讨论这些陶片大致属于什么年代,间或望着茫茫四野想象着古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可以说,石耀辉对尧文化的认识是从这时开始的。
2006年,石耀辉在多年研究临汾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撰写了《弘扬尧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署名文章刊登在《山西党校报》上,文中提出“要把尧文化作为临汾文化的核心”,这一观点引起了时任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的高度重视,旋即我市尧文化研究领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2007年2月8日,在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的筹备组织下,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不久,在本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4月3日,尧陵修复工程正式动工,这是尧陵两百多年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次修葺。6月,尧文化》学术期刊物创办……同年12月,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举办,临汾市正式建立“中国先秦史学会临汾尧文化研究中心”,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一年也标志着古都平阳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堪称临汾尧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元年”。
尧都平阳虽说于史有载,但陶寺遗址考古近40年,一直都没有作出结论,而国内又有一些地方,出于旅游发展需要,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争尧”的论调,这让地方领导、特别是地方文化学者心里十分焦急。终于等到2015年4月15日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召开,经过一整天大会发言,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巍宣布:陶寺就是尧的都城”在考古界已形成共识、尧都平阳”已成定论时,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当时会场气氛热烈,包括石耀辉在内的许多从事尧文化研究的人士泪如涌泉,多年研究的辛苦在此刻全部释然,大家均感到能为家乡做些事情而骄傲。会后,他连夜写下了《陶寺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中国》,随后在多家媒体发表。
“起初研究尧文化是兴趣使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感觉到这是尧乡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怎可以数典忘祖呢?”此后,石耀辉在尧文化领域论文频发……2018年,石耀辉又历时大半年,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杜霞合作完成了20余万字的“平阳文化研究丛书”尧文化卷》的撰稿工作。他在“前言”中写道,尧文化是临汾文化的冠冕。从“核心”到“冠冕”,真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啊!
一位文化使者的担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千友。”这是石耀辉的人生格言。
他在研究尧文化之余,也很关注对临汾籍历史人物的研究。
谁是真正的“一带一路”第一人呢?有人说是张骞,也有人说是郑和,但这一课题很快提上了石耀辉的研究日程。
据史料记载: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为了探究法显是怎样通过陆路出境,又从海上哪里登陆返回长安?石耀辉利用暑假期间自费乘坐火车从西安出发,经宝鸡穿越河西走廊、天水、兰州、敦煌、和田……一路走,一路追寻法显的足迹进行实地考察,在大胆求证、严谨思考的情况下撰写了《临汾法显:一带一路”第一人》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去年恰逢法显从海上登陆返回中国1605年,作为法显出生地的临汾成立了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石耀辉被聘为名誉会长。8月份石耀辉随同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一行应邀请赴青岛出席第五届法显大师论坛。在研讨会上,石教授作了题为《高僧法显的历史定位与法显故里》发言,并提议达成了《青岛共识》,明确了组建中国法显文化研究联谊会等相关事项。更为可喜的是,去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青岛晚报》刊登了两整版法显西行求取真经的漫画,即是以石耀辉的大作为蓝本。
每到一处做专题发言,石耀辉都会借机会讲授临汾的尧文化、晋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姓氏文化等。每次外出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他都要携带不少临汾历史文化的图书,赠送给与会学者和当地图书馆。在他的办公室中,就珍藏着数十张全国各地发给他的图书捐赠证书。石耀辉说:宣传临汾历史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牵挂远方的“藏族女儿”
认识石耀辉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只有一个儿子,怎么会有女儿呢?特别还是一个藏族女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石耀辉为研究法显西行取经在青海塔尔寺的一段奇缘说起。那一年夏季,石耀辉从青海省会城市西宁乘旅游大巴来到塔尔寺考察,当时已是正午时分,天气炎热,他远远看到一个有八九岁左右的小女孩脸上淌着汗水匍匐前行磕头朝觐。石耀辉忙招呼他们歇一歇,并和他们一起在塔尔寺拍了张合影,留了对方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后,就匆匆作别。
回到临汾后,石耀辉始终忘不了脸上有着两朵高原红的那个小女孩。在与其父亲尕藏才让交流中得知,小女孩名叫刚尖错(汉族名字叫李青雁),母亲已经去世,他经营着一家小客栈,另一位是她的姑姑,家住在倒淌河。在给他家邮寄合影照片时,石耀辉顺便邮寄了一些童话书、学习用品、土特产,他还承诺每年支付小女孩的学费。后来,电话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每当打通电话,一旁听电话的刚尖错都会打起电话,不停地叫着“叔叔!叔叔!我是刚刚,你什么时候再来我们这里啊?”石耀辉见孩子这么喜欢自己,忙说:想不想做我的女儿啊!”愿意!”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停顿,电话那头传来女孩甜甜的叫声“爸爸!爸爸!”从此,这一对汉藏父女便结下了民族团结的情缘。
等到第二年的夏季,刚尖错早早打来电话:爸爸,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青海湖的油菜花开了,特别漂亮,我带你去看油菜花好吗?”因为工作繁忙,石耀辉只能委婉 说明了不能成行的原因。可是第三年夏季,刚尖错又打来电话,想带汉族爸爸去看青海湖的油菜花。石耀辉不能再让藏族女儿伤心了,急忙放下手头未完的研究课题,买上火车票,与妻子一道向青海西宁出发。可偏偏就在他们要出发时,尕藏才让的电话失联了!他夫妇俩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那张合影照片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西宁后,乘坐大巴车向青海湖畔的倒淌河进发。
旅游大巴把石耀辉夫妇放在高速路口,抬眼望去,眼前一片辽阔的大草原,电话打不通,哪里才是女儿刚尖错的家呢?他们只能顺着路往前走,看到路边有一个小卖部,急忙掏出照片向店主问起尕藏才让一家住在哪里?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藏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想寻找一个人无疑于大海捞针。
小卖部店主是个热心肠,家里有一辆212吉普车,带着石耀辉夫妇向草原深处进发。就这样,每到一处有房屋的地方,他们便掏出照片询问,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了尕藏才让家。刚尖错看着汉族爸爸带着汉族妈妈来了,高兴得又是蹦又是跳。尕藏才让急忙端出奶茶和牦牛肉招待远道而来的亲人,用生涩的汉语讲述着手机丢失的经过。年近七旬的藏族老奶奶虽然连一句汉语也听不懂,急得用双手比划,引来一阵开心的笑声。2017年夏天,石耀辉第三次来到青海湖,藏族奶奶为表心意,执意拿出珍藏的布达拉宫油画照片,非要送给他不可,并用藏语说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老人执意要让他住五天,当他要离开时,老人流泪了。这一次,刚尖错带着汉族爸爸再次走向青海湖,走进了草原和沙漠,此时的她已经读初三,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在石耀辉夫妇的殷殷嘱托下,刚尖错立志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目前,石耀辉担任着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市政协委员、市文明委特约讲师、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法显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浙江金华天下谱局文化顾问、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员等。这一系列名衔背后,是对他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他走遍万水千山、宣传临汾历史文化的褒奖。
石耀辉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化学者,也是一位铁骨柔情的慈祥父亲;他用自己所学在历史文化领域孜孜不倦努力开拓着,更是用一颗仁爱之心温暖着藏族女儿,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记者 王霞